第四百六十九章 杀人不够,还要诛心(第2/3页)

“上疏有何用?毛语文是天子的人,他能如此,本身也是天子旨意!”

“不!这事要争!都涉及人命了,不争是死,为何不争?”

马益谦回想起他当年在朝廷上太子驳斥他的话。虽说有些强词夺理,但太子处处要占着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义。

也就是说他即便不怎么在乎礼……

“当今天子有诡辩之才,而其诡辩所为者,乃是理之一字,不是我们复礼的礼,而是道理的理。有理则名正,名正则言顺!天子遭遇行刺,这确实是件大事,可这事明明非我们所为,锦衣卫无论动用何种酷刑,江、陆二人都不会认罪。我们也要联系同志,上疏参言此事,只要声势够大,无理,则天子不会杀人!”

“可东海先生不是说,我们所传播的文章有问题吗?万一锦衣卫抓住这一点呢?”

马益谦眉头紧皱,壮着胆说,“如果我们复礼的提议有错,那么该杀的人又何止这些?如果复礼有错,那么我马东海愿意为此而死。生亦何欢、死亦何惧,至此时刻,难道你我还应有偷生之念吗?”

“东海先生高义!!”

……

李东阳在收拾行囊了。

皇帝还没有正式的诏旨下来,要派他去哪里。

不过离京是必然的了。

其实他有些搞不清楚,眼下锦衣卫正在抓人,其中不少都是有些清名的读书人。

这个时候,皇帝以非常诚恳的姿态挽留了他,是真的因为心中认可他,还是为了要在这个时候展现其宽厚容人的一面?

而且内阁本身就‘动荡’,工部尚书曾鉴卧病在床,礼部尚书林瀚、都察院左都御史张敷华向来在天子那里没什么存在感,

锦衣卫似乎已经无人能挡。

难道这一切都是巧合吗?

李东阳也难以确定。

而外界的人,还是认可他这个老阁老。

毕竟天子给了他非常高的礼仪。

一些名士被抓之后,很快便有人把求救的信递到了他的案头。

这其中也不乏这些年拜他当老师,或是茶陵诗派的人。

茶陵诗派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开创者为李东阳。因为他是湖广茶陵人,所以称为茶陵诗派。

这一诗派诞生的背景是明朝中期随着王朝的衰败,许多文学作品也失去了锐气而变得卑冗委琐。茶陵诗派所推崇的就是复兴唐宋的文风,主张言由心生、文主于气。

因为李东阳是阁老,他亲自主持这个文坛上的活动,追随者众多,而且里面不乏一些文坛名气大的人。

当然,他们不一定官很大。

因为李东阳不是把持朝政的那种权臣,不会把茶陵诗派的人安插的到处都是。

这些有名气的文人相互之间都认识,江同祖和陆孟也不是那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所以为其求情倒也常见。反正坏事是锦衣卫干的。

李东阳一连收了两个弟子的信,整个人便坐在院子里沉默了起来。

眼看时日将晚,宫里忽然来了人,说皇帝宣召。

老人家也不敢耽搁,收拾收拾便入宫去了。

宫里面点了灯,皇帝还在灯下看东西,李东阳到了以后在御赐的软凳坐下。

“……济之先生是苏州府人,他曾与朕说,天下人都觉得苏松二府富裕,实际上当地的百姓赋税颇重,生活也并不能算作轻松。”

这是当年朱元璋留下的政策。

现在的苏松二府,税赋基本可以抵得过一些省份。

“所以朕一直也在想,最好是在松江府也开埠,增设市舶司。希贤公在山东也曾与朕提过增设市舶司之市,这样便干脆一起施行。想想办法,给老百姓的手里添些银子。还有一事,江南文盛,阁老在文坛中也是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所以你到了江南也要振一振那里的文风。读书为官、治人治地,首先要以实务为先,经世致用,造福万民。”

对于那个地方,朱厚照总的就是这两个要求。

李东阳一想原来是巡抚应天,皇帝对他也真是优待了,“臣受国恩重矣。必定不忘陛下今日之嘱咐。”

“李阁老朕还是信得过得。”朱厚照稍稍望了一眼这位老臣,“正德初年时,希贤公连大朝会都不参加,借口政务繁忙,急速返鲁。朕,虽想久留阁老,但你我君臣,还是以百姓为先吧。”

“是。”

朱厚照又叫来谢丕,“以中,你送送。”

谢丕颇为听话,上来就扶着李东阳的胳膊,外面确实也有些暗了,老人家眼神不一定好使,宫里到处还都是台阶。

谢丕不懂,路上说什么皇帝有皇帝的难处,其实是安慰阁老的话,叫他们不那么难受。毕竟,天子还是一心为民的圣明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