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宴(三)(第2/3页)

说完,他看了一眼杨一清,那样子像在等些什么。空出的时间令李东阳等大臣都略有惊奇,还以为皇帝是有什么事。

这片刻之间,杨一清的内心其实已经翻江倒海,皇帝搞出这么大的阵仗、这么多的人,这么隆重的为他们庆贺,他在这个时候忽然为刘大夏求情……

朱厚照也确实在等,如果没有,他就要说接下来的话了。

时间一分一秒,

杨一清终于又开口,“……陛下……乃天生天子,麾下猛将如云,臣于宁夏所遇主将,皆愿成为陛下万里赴戎机!”

朱厚照眼皮子抖了抖,他抬头向丰熙看去,这个时候,他便不是面无表情了。

杨一清面对清流压力,竟不开口?

好!

皇帝伸出手去,将手中酒杯递给刘瑾,自己奔向御案,随后转身,“西北三边总制杨一清听旨!”

“臣杨一清接旨!”

“弘治十八年正月,鞑靼火筛部有兵四万余骑,于国丧期间寇边掠夺,杀我子民,辱我国体。你运筹帷幄,诱敌深入,花马池一战,歼敌八千余,打散火筛部,于长城之内截杀敌军,大涨我军之威,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使朕可以告慰祖宗在天之灵,不负先帝厚望。杨一清,于此节你有特别的功劳。”

这话的意思谁都听得懂,弘治皇帝刚刚去世,鞑靼人便领兵来犯,这个时候击退敌军,新皇帝当然感激。

说起来,也有不少人羡慕杨一清,人家立战功就是战功,他立战功时间点还挑的特别好。

“……朕也不是不敢赏的人,只要有功,哪怕是破例,那又如何?其他各位爱卿也是,朕等着你们也为大明立此天功!”

这样的调门起得有些高,可杨一清实际上已经是西北三边总制,总督西北军务,再升还能往哪里升?就是杨一清自己心里也嘀咕。

“……贤臣辅弼,乃治国之道。朕的内阁如今不过两人,朕便亲赐,你入内阁,以阁臣之尊掌西北军务,位列谢阁老之后!”

竟然是杨一清!

刘健去职之后,满朝文武都在盯着会有谁递补入阁,众多人在王鏊和韩文之间摇摆不定,怎么也不会想到圣心默定之人,竟然是杨一清!

可他依旧领西北军务,京中需要阁老议定之事,以后又当如何决策?

总不能有什么大事就先给杨一清去封信,再等他回封信说明自己的意思。固原府远在千里之外,这样一来一回那还能办什么事?

那这不就是一种有名无实吗?皇帝到底是真要赏,还是假要赏。

这个疑惑,就是杨一清自己也讲出来,“陛下,微臣戍守边疆,难行阁老之职,且边疆之臣入阁,国史之中未有先例,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朱厚照早就对内阁的人员结构不满意了,总共几人,都是文臣,整个朝廷都是文臣的声音,臣权之大搞得皇帝都很难受。

所以这是他考虑了很久的决定,是不会轻易收回的。

“朕说了,你是以阁臣之衔掌西北军务,京中的政务不必你操心,有李阁老、谢阁老和众位大臣。”

这话说到这里就会让人觉得有名无实,但之后风云突变,“不过,朕和诸位爱卿已经有了决定,往后每年二、三月要择机商议本年的目标、总结去年成效,值此时节,你要回京共议,无故不得缺席。”

这么说来,那个时候杨一清的意见也就是阁老的意见了。

王鏊和韩文面色不变,他们先前心里一点想法没有那是骗人的,到底是自己还是另外一人,其实他们自己也想,现在好了,花落别家,不过皇帝的这套手法确实新颖。

因为人说到底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自己手中的差事有什么难处,肯定是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支持予以解决。所以杨一清所提的建议,大概率就会和边疆有关。

皇帝绕来绕去,最终的目标还是两个字——朝堂。

他要解构文臣对于朝堂的把控,使得武将有可以发声的渠道。确实巧妙。

说起来皇帝也就是十五岁的少年,却接连不断的有令人称绝的政治智慧,实在是不可思议。

而杨一清、丰熙、郭尚坤三人此时也终于明白,皇帝为什么在意为不为刘大夏求情这件事。

因为立下这样的大功,使得皇帝能够名正言顺的破例的机会实在不多。错过了这一次,对杨一清个人来说就是政治前途的事儿,皇帝也不会很在意。但若真的发生,真正的影响却是在今天,这才是皇帝在意的!

丰熙望了望那个年轻的身影,他站在群臣的注视之中,是如此自信。

“杨卿,你要明白朕的良苦用心。”

这是皇帝的大计。

杨一清不敢乱来,唯有深深叩头,以谢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