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设计会议,重大贡献!对称线圈的设计!(第2/3页)

“何院士说的真好!”黄明昆认可的点头。

在类似的设计会议上,每个人都希望能有好的表现,可不只是实验组内的研究贡献,研究组向上申报的时候,也会把贡献写的很清晰。

王浩对待研究贡献是非常公正的,他本身不会贪图其他人的功劳,也会把内容写的很详细,同时,申报内部论文以及发表国际论文的时候,也会对于有贡献的人员进行重点标注,有的甚至会详细注明。

这些就代表了荣誉、资历和成就,也都是和个人发展直接相关的。

何毅也非常在乎研究贡献。

虽然他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也评上了院士,年纪轻轻已经是公认的顶级物理学家,但他个人还是有追求的,也希望有一天能够到礼堂领个重大奖项。

另外,每一个研究贡献以及成果也能增加在科学界的权重、威望。

其他人自然就更加在乎了。

如果能在研究中有多次贡献,尤其是引力场技术这种重大研究,未来评奖、评院士也会变得很容易。

王浩走了进来。

他直接坐在了中心的位置上,整理一下手中的文件报告,随后说道,“内容大家都知道了吧?那就开始吧。”

他左右看看,犹豫了一下,说道,“先从何院士这边开始吧。”

王浩主要考虑理论组太突出了。

尤其像是海伦、陈蒙檬等人,每一次都拿出非常复杂的理论,说的内容对其他人来说都像天书一样,也让其他人都不好意思开口了。

从实验组这边先开始,会议就会变得非常顺利。

何毅首先站了起来,他知道就自己就是走过场的,倒也没什么心理压力,直接说道,“我的设计来源于反重力技术,反重力的理论中,有很多和半拓扑结构有关。”

“其中有个凹面开口方向的控制,我觉得也可以用在引力场技术中……”

“哇啦哇啦~~”

何毅连续说了一大堆。

那些不了解反重力技术的人自然听不懂,但理论组的人都很明白,只不过具体怎么评价就看个人了。

王浩听完认真点点头,点评了一句,“何院士是准备的很充分啊,不错。”

何毅还没来得及高兴,就看到王浩已经挥手,“下一个,钱教授。”

“……”

何毅只能带着尴尬坐了下来。

钱宏宇说的方案,是在同向电流中间添加一个控制装置,可以控制同向电流的功率,也就是让两侧同向电流功率不同。

他也说了一下想法的来源,但理论逻辑不清晰,让人感觉设计完全是凑出来的。

王浩也没有太听明白,但他也不在意,绝大部分方案都无法提供灵感值,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黄教授,你来说说。”

钱宏宇坐下来以后,王浩就点名黄明昆,其实就只是象征性的,他觉得实验组其他人都不可能提供什么好的想法。

黄明昆第一次参加类似的会议,他的设计还是何毅送给自己的,顿时就感觉非常紧张。

他看了一眼何毅。

何毅鼓舞的对他点了点头。

黄明昆这才有了点信心,硬着头皮说道,“我这个设计也来源于反重力技术……”

这句话说出来就让王浩摸不到头脑。

黄明昆说是一位教授,实际上,他是一个工程师,是军方派驻的工程组负责人。

一位工程组的负责人,会懂反重力技术?

黄明昆还继续说着,“反重力技术中有一部分结构是进行稳定性控制,也就是一个类似于环形线圈的结构。”

他说到这里问了一下,“大家都知道吧?”

对面理论组的人一起点头。

黄明昆顿时有信心了。

他确定何毅对自己说的内容没有问题,也对何毅无比的感激,“我觉得稳定性控制可能和引力场的方向控制有关系……”

这句话说出来顿时让王浩眼前一亮,他马上就得到了正确的回馈,并确定添加的构架和线圈装置有关。

黄明昆说的后续内容,有些驴唇不对马嘴,因为都是何毅对他说的内容,他个人对于理论完全没有理解,自己做出的总结甚至前后矛盾。

他也发现了对面不解的眼神,带着些许尴尬就准备坐下来。

这时候,王浩忽然站了起来,满是赞叹的说道,“黄教授,你这个设计想法实在太好了,直接说到了关键点!”

他直接走向了黄明昆,还一边说着,“你的理解很好,反重力技术和引力场技术确实有共通之处,他们都是通过半拓扑结构实现的。”

“其实我们也可以这么去理解——反重力场的稳定性控制,实际上就是对于半拓扑结构薄层的稳定处理,才能够保证在一个方向‘挤压’出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