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学部评审,王浩:不用担心,评审院士们都很好说话!(第2/4页)

王浩顿时明白过来,于此同时,系统任务有了提示——

【任务四,灵感值+5!】

……

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还是针对微观形态、交流重力场的进一步理解,确实是令人感到高兴。

王浩也很希望继续研究下去,只可惜他不得不停下来了。

他去了首都。

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的院士终选表决会即将开始,王浩肯定是要去参加终选表决会的。

他到了首都以后,先是去酒店放了行李,随后就去学部会议所在地‘打卡’,表示自己已经来了。

因为第二天就是学部会议,好多人都已经在会议中心,其中自然少不了学部院士的终选候选人。

参加最后一轮学部表决会的总计有十七人,其中归属数学类就只有三人,剩下的都是物理类的教授。

今年好多数学类候选人,提前就直接弃权了,主要就是因为王浩的参与,王浩的参与影响,可不仅仅是让其他人‘不太敢’一起评上院士。

另外,评上的可能性也非常的低。

院士增选的最后一步,就是学部常务委员会的内部评审,以及学部会议的投票表决。

学部常务委员会的评审还好过一些,一般不被特殊刁难都能过去,但学部会议投票表决,必须要有三分之二的人投赞成票,才能够成功当选院士。

如果是在正常的年份,靠名气、人脉抓住一些确定的票数,再争取一些中立的票,超过三分之二也是有机会的。

有王浩参与就不一样了。

有些院士都公开的说,今年的评选只看‘硬实力’,没有‘硬实力’当选院士,还和王浩站在一起,就等于是给学部抹黑丢脸。

所以没有获得国际奖项,没有特别成果贡献的数学学者,就很难再争取到中立票,就干脆直接弃权不参与了。

王浩到了会场以后见到了不少认识的人,一些数学、物理的院士都在,参加增选的学者们也在,他还是和‘竞争对手们’站在一起。

说是竞争对手,其实也完全说不上。

因为数学类的学者只剩下三个人,除了王浩以外,剩下的就是首都大学的代数几何专家高振明以及东港大学的数论学者钟明初。

钟明初是老熟人了,他们一起拿了陈省身数学奖,站在了同一个颁奖台上。

高振明只是第二次见到,而上一次见到,只是远远看了一眼,根本没有说过话。

提起高振明,必须要提到他的学生张鹤。

高振明担心张鹤博士毕业无法找到适合的稳定高校岗位,就推荐他去了西海大学,后来才知道西海大学是有内幕消息,提前签了一批代数几何学者。

所以高振明见到王浩都不知道该做什么表情,他感觉自己是被坑了个极为优秀的学生。

王浩倒是没什么特别感觉,因为他和西海大学是受益方,见到高振明也热情的说道,“张鹤非常优秀,现在他是我们计算组的核心之一,已经升到组长了。”

高振明听到王浩的话,都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张鹤是他的优秀学生,学生的事业能够有提升,自然是个好消息,但提升是在西海大学,而不是首都大学。

站在老师的立场上,他应该感到高兴;站在首都大学教职工的立场上,他就感觉很郁闷了。

高振明还是摇了摇头,说笑,“王教授,我还是要谢谢你。”

“哦?”

王浩有些不明白。

“如果今年我能够成功的选上院士,和你的研究分不开啊!”高振明感叹的说了一句,“代数几何,已经不是曾经的代数几何了。”

王浩顿时明白过来。

今年的院士增选,因为他的参加导致其他数学学者受到影响,但因为他的微观性态研究,却让代数几何领域学者大大受益。

高振明是代数几何领域的顶尖学者,甚至说,放在世界上都能排上名次。

以前的时候,代数几何只是小领域,各种大类的国际数学奖项都很少见到代数几何的学者。

现在不同了。

代数几何成为了‘超导领域的应用数学’,代数几何学者的地位大大提升,顶尖代数几何学者自然是天然的受益人。

高振明确实是顶尖级别的代数几何学者,但放在以前,他想通过院士增选还是很不容易,因为代数几何是小众学科,研究对于应用也没什么贡献。

现在伴随着学科地位提升,他个人的学术地位大大提升,选上院士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

王浩笑道,“高教授,你太客气了,代数几何本来就是很好的领域,现在能走到这一步,凭借的也是你个人的能力。”

两人就着话题谈了起来。

高振明对于代数几何方向,在超导理论机制的应用以及理论研究感方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