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番外一:关于钟老(第4/5页)

尤其是钟家这边,明明年龄还要小些,可偏巧成了一堆孩子的领头人。

其中就有东堂哥和未来的妹夫贺石头。

再加上还有一群跟在哥哥屁股后面呲哇乱叫的崽子,真是难得热闹。

他和妻子看在眼里,不约而同想起了还年轻时,他们也是这么笑着,看着尚未长成的孩子。

“给他们换个字吧。”夜半时分,妻子的声音有些突兀。

“换什么?”

“‘文’,‘文学’的‘文’。”

“好。”他懂了妻子的未尽言。

以儿为荣,更盼儿安;不后悔送儿远征,却希望儿的儿从文。

后来儿孙问起为什么要改名,他总是笑着说,希望家里能出个读书人,把这钟家发展成书香门第。

也差不多就是这时候,李家和王家搬了进来。

那个时候讲究,再加上住房紧张,他和家里人商量以后,就做了表率,愿意将自家院子空几间屋子出来给职工及其家属住。

人家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先是李王于三家,过了一年老童来了,在之后是陈家,这也是当年大院的六户了。

【那是一九六零年,他五十岁】

小孩子无忧无虑得长大,他们还不能太过透彻理解某些事的含义。

但是大人懂。

他也开始失眠,愈发频繁想起那些已经不在的人。

祖母、二哥、母亲、父亲、大姐、长子、幺儿......

人到中年,他体会到了所有的失去,千百般种苦他尝了十之八九。

每到这时候,只有确定老妻还在身边才能安心。

老妻大约也是如此,她握紧自己的手,一遍遍不厌其烦说,以后都是好日子。

他恍惚想起十七岁那年,他站在岳父岳母面前郑重承诺会让老妻过一辈子好日子。

这样的一生真的算好日子吗?

或许是,他们没有食不果腹,没有衣不蔽体;他们也没有脸红争吵,没有欺骗背叛。

但或许也不是,他们没教好女儿,他们接连丧子......

所以他们过得究竟算不算好日子?

这个问题,他始终没能问出口。

但老妻闭眼的那一刻,他似乎想通了一切。

携手相伴走过四十年,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开始,纷纷扰扰早已经融进在四十年的柴米油盐中。

谈何算不算?细究不过徒增困扰。

毕竟十七岁那年,两人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下红着脸点头,红线的两端早已把他们紧紧缠绕。

【那是一九六七年,他五十七岁】

“这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现在是你们的时代喽。”

七十年代,孙辈也长成了。

文东进了厂,娶妻生子,如同大多数人一样。

但那大果子,他喜欢得不行,当然要是这孩子学习再努力一点就更好了。

文西终究是走上了父辈的老路,他不愿,但很骄傲。

骄傲他的意志,骄傲他的热血,骄傲他是钟家的孩子。

文婷嫁在了大院儿里,于家小子也是他看着长大的,是个好孩子。

按部就班,顺顺利利的人生。

文敏好好长大,吃得饱穿得暖,老二一家待她如亲子。

性子厉害,但其实最是心软。

吃了下乡的苦,可这孩子难得通透坚韧,走出了她自己的光辉路。

文姝最是嘴甜,他和老妻总是忍不住多塞几颗糖。

耳根子也软,早早就被人哄回了家。

所幸贺家那孩子也是好的,这对小夫妻就像是当年的他和老妻,定能相濡以沫走完一生。

但苦难就别找他们了,单幸福就好。

文南放在了自己的户口本下,是老二家养大的孩子。

他和老妻曾无数次想过让这孩子改口,但终究是自私了,他们想给小儿子留个后。

至于那不知所踪的小儿媳,老妻抱着小文南,告诉他,妈妈去陪爸爸了。

文北是这一代最小的孩子,性子跟小孙女一样,冲动且天真,不知好心办了多少坏事。

这孩子也是最馋的一个,尤其是那红虾酥,二十多岁的人还吃不腻。

也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看见这孩子成个家。

那一帧帧、一幕幕,犹如滚轮在他的脑海反复上演。

他这一生呦,经历了太多事儿,遇见了太多人,也送走了太多人,本以为余下的岁月只能自己咀嚼,没想到倒是有机会能和后辈讲一讲曾经的波澜壮阔。

老爷子喝了一口小孙子添的热茶,笑着看向小书然:“然然还有什么想听的?”

“还想听以后。”

七岁的孩子似懂非懂,但她记得二姨的故事里的最后,总会有那么一句:他和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所以她想听听太爷爷的以后。

“以后啊。”老爷子片刻愣神,然后笑了。

“以后怎么样太爷爷不知道。因为太爷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你妈妈他们的时代,再之后就是你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