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百官之首(第4/4页)

太子魂飞魄散,也顾不得袁相还躺在地上,生死不知,跪在皇上跟前失态万分,苦苦哀求道:“父皇,万万不可。这么多年,袁相在朝中,犹如定海神针。换相之事,待他醒后再议,不然定起轩然大波。”

皇上冷冷看他一眼,厉声道:“众卿家听旨,袁相病重,朕不忍让他再为国事操劳,今免其宰相一职,令归家荣养。”

金口玉言,袁相下台,成为定局。

太子大哭。

可他还没哭晕过去,皇上又道:“江凌听旨,朕命你即日接替袁相,为百官之首,盼汝以天下百姓为已任,尽心辅佐朕,令天下安定、百姓乐业。”

这道旨意好比一道天雷,轰得在场所有人都面如土色。

包括江凌自己。

事后,太子跟袁相两个都是被抬出去的。

皇上散了百官,独留江凌一人在内。

他却是再也支持不住,叫人扶到榻上躺下,才将江凌招到榻前,牵住江凌的手,眼中含泪,道:“当初你坚持外放,朕曾考过你,你可还记得,你怎么回答朕的?”

江凌一愣,点了点头,道了声记得。

其实他当时只想带着锦鱼离开这令人憋闷的京城,便想了个正当的理由劝皇上:政令上通下达。臣自小长在京中,上回奉旨出京赈灾,不过相距百里,民情事理,便与京中大不相通。臣有幸得皇上信任,时常垂询,若一味只贪图京中安逸,哪怕轮遍各部,于朝政也不过一知半解。安得替皇上想出治国之良策?

皇上当时大笑,说他志向远大,便准了。

皇上缓了缓情绪,又道:“朕的身体已是强弩之末,召你回京,思之再三,举棋不定。不知该命你任枢密院使还是直接接任相位。倒不是忧你才具,而是怕你不能服众。不想王尚书与诚亲王竟然会提出此议。可见今日之事,天意如此。”

这两人的提议都不是出自本意,江凌心知,皇上也心知,却偏利用了他们的私心,把江凌推了上去。所以才说天意如此。

江凌心中沉甸甸的。

他仕途顺遂,除了最早靠景阳侯与王尚书的提携,后来,便都全靠皇上对他的赏识。他凡有所奏,皇上几乎从不驳回。

这次病重,第一时间,便八百里加急将他诏回。

这份信任与知遇之恩,倒让他有些惭愧,眼中不免也流下泪来。

皇上拉着他的手,叹息道:“朕知道你心思正派。朕的江山,朕的两个儿子……以后,还请你尽力周全。”

江凌怎么也没想到,皇上竟然会跟他托孤。

当下不敢也不忍推辞,便匍匐在地,誓言必替皇上守好江山和儿子。

皇上这才放他出宫。

当然,这些详细经过,他打算日后再细细跟锦鱼说,当着浙哥儿的面,他略略说了大概,便道:“确实天意如此。这么多年,袁相出于私心,各部尚书几乎无任何调任,倒是我,在地方上,方方面面都要经手,之前在枢密院也与六部相熟。选来选去,倒只有我是个适任的。”

锦鱼自然知道事情不可能这么简单。但是儿子还小,有时候无心一句话,也可能惹出事端,便不深问,只恭喜了江凌,便对浙哥儿道:“你看,你以后既要精通一样,也要样样都知道一些,才好呢。”

浙哥儿看着江凌,小脸通红,满眼佩服,问:“那爹爹最精通的是什么呢?”

江凌想了想,认真回道:“以史为鉴。史书读多了,你自然会发现,什么事,以前都发生过。便不会惊慌失色,想不明白了。”

从此浙哥儿也成了个史书迷暂且不提。

锦鱼当时有更关心的事,她问:“那我们要搬家吗?”

江凌点了点头。

锦鱼:……才安定了几天,又要折腾了。

不过也好。

朴园样样都好。就只是紧靠着国色天香园。

如今国色天香园已经是京中最有名的园子,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没有一日是空的。丝竹歌舞之声不绝,太吵了。

*

与怡然居的和睦喜乐不同,此时的东宫,乌云笼罩。

太子正大发雷霆,而地上跪的是王尚书、王青山还有王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