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后宫之难(第2/4页)

但这还不够。

俞大猷知道的信息更多,因此他只是吩咐:“照例列支的钱粮,仍旧是二千骑、春秋两季,一趟出塞烧荒,一趟阻截汗庭劫掠骑兵。今年照旧如此,马芳,还是你来。”

“……末将领命!”

那参将只得长叹。

两人一个是翼国公郭勋提携的,一个是保国公朱麒提携的。但这个情况继续下去,只怕将来统帅骑兵大军与蒙元决胜的,就是马芳这个家伙了。

没办法,那家伙圣眷也隆。

听说翼国公还在帮他牵线,因为嘉靖三年陛下南巡时受孕、淑妃和静嫔诞下的两位公主虚岁已经十七,也该考虑选驸马了。

这件事,据称也是太后去年离世前放心不下的事,为此和陛下似乎还有些分歧。

他们不知道,如今皇后离世,这些事自然要往后搁。

紫禁城里,朱厚熜已经选定了十八道岭,又依严嵩的意思改名为阳翠岭,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壤。

安嫔她们将来动迁到阳翠岭与否,都不是现在就需要决定的事。

陆炳过来了,又是送行状奏报的。

这是例行公事,在京宗室、勋戚、官员,他们的异常举动,锦衣卫那里有奏报,内察事厂也有。

朱厚熜默默地看完。

这么多年过去,主要方向做生意的宗室和勋戚,围绕着军务会议、五府和几大国公仍旧谋划着将来军功的勋臣,这都是显而易见的圈子。

文臣之中,东宫属官之外,倒没有明显的团体。但是每三年一次的大国策会议前后,也都会有一些奔走。

朱厚熜是可以钦点谁谁谁,但是将来政令通畅程度、重臣的资历威望,也不得不考虑。

现在更有皇后之位带来的变数。

“清怡现在心情怎么样?”朱厚熜忽然开口问。

陆炳回答道:“长公主也很伤心,臣只能多加宽慰。”

朱厚熜默默不语。

姐姐早去多年,去年蒋太后也去世,如今便是他兄妹二人了。

现在朱厚熜大儿子都十九了,大女儿和二女儿也都十七岁了。皇帝的女儿都已经封了公主了,朱清怡自然进格为长公主。

去年蒋太后病重时,就埋怨过他不关心女儿的婚事。

这没办法,老人家觉得当时十六岁就该操心这些事了,但朱厚熜自然觉得年纪再大一点更好。

“夜里和清怡一起,陪朕吃个饭吧。”朱厚熜顿了顿之后又说道,“还有崔元,你也一并去说一声,请姑姑一起。”

“臣领命。”

皇帝想要和姑姑姑丈、妹妹妹夫一起吃个饭,宫里立刻开始准备。

这是皇帝心情郁结的表现。

得到了消息的崔元先派人回去说了一声,让永康大长公主提前准备一下。

如今,永康大长公主已经六十二了。因为崔元受重用的原因,她又是皇帝的亲姑姑,在京城的地位也相当超然。

崔元却只琢磨着陛下前几天召见他时说的话。

作为大明银行的总裁,国库和皇明资产局下诸企业的账户都设在大明银行,崔元自然是很清楚大明的财务状况的。

大明平静了六七年,只怕终于是要有大动静了。

崔元领到的命令,是筹备一次大审计。现在,皇帝还没有明旨发出去,自然是先只由大明银行从这边账户资金流动的层面先悄悄理一理。

随后,大概就是财税部等诸部和皇明资产局的跟进了。

历来查账,都伴随着大量的案子。

皇帝专心内政及博研院数年,眼下也不知要打扫什么,和皇后之位、皇储之争、大国策会议这些隐隐的事情有什么关系。

夜幕还没降临,又有快马进京,不久后钟楼再次响了九声,京城官民尽皆愕然。

是谁又去了?

消息随后传开,离世的是虚岁六十六的张孚敬。

作为皇帝另眼相看、一力拔擢的张孚敬,他这后半生的官途从新法开始,最终位极人臣。

在广东杀出了一片天,在山东倒了孔家,在中枢历经十余载,始终得到皇帝的信重,乃至于提前一年多就得到皇帝明确的支持、连任总理国务大臣。

在他之后,还没有哪个重臣得到过明确的支持。

今年又是大国策会议之年,在有资格的重臣们开始为总理国务大臣之位奔走的前夕,张孚敬也离世了。

算算时间,就比皇后晚三天。

至此,陛下御极之初,陪伴他的那些重臣们,除了崔元、严嵩、郭勋等寥寥数人,杨廷和、杨一清、孙交、费宏、王守仁、张孚敬……都离开了。

皇帝的祖母、母亲、皇后、姐姐,也都不在人世。

钟声已经结束,可京城官员们心头的阴霾更浓重了。

一个时代已经过去,未来莫测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