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无形的长城(第2/4页)

一个更亲近军务会议所在的武英殿,一个更亲近国务大臣聚集的文华殿。

张孚敬只笑了笑:“今日不妨先提一提,看看陛下的意思。”

于是在皇帝召见他们之前,重臣们已经就一件新的事初步交换了一下意见。

当各省名望最足的乡贤院正陪、各地业内威望最高的商行代表们见到大明最有权位的这批大臣之后,更加明白了今天不只是简单的赐宴。

朱厚熜很有兴趣。

对于那些主要是地方望族、有着至少举人出身的乡贤,他纯粹客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地方的宗族势力稳固统治,这只是乡贤院这个体系初设时必定会有的局面。

朱厚熜更感兴趣的自然是这些大明富商。

在当前的政商环境里,这些人能脱颖而出,无一不是脑子极聪明、极有办法的人精。

这之中,有晋商,有徽商,有粤商。

他们所经营的行业,除了旧的盐、茶、米、布、纸、墨、瓷器,也有新的轻工行业。

其中最为特殊的,自然就是肥业大佬金坷垃。

老实说,他的金坷垃肥厂的产能一直上不来,成本也难以真正压下去。一直到现在,也只有最成规模的粮储号和其他一些不怎么计较成本的大族用得起。

对此,金坷垃很是惭愧。因为他知道皇帝之所以对他另眼相看,是期待他的肥厂能惠及大明普通百姓。

奈何鸟粪石只能万里迢迢从海外运来,而他制成的肥一旦输运距离远了,也比不过农户自己想办法沤些肥自给自足的成本。

大明的农业技术改进,目前反倒是农具、水利和皇明大学院农学院的育种显得更重要。

众人都见礼之后,几位重臣各坐在皇帝面前最近的两侧,而其他人则都被赐了座,分几排坐在皇帝对面的殿中。

朱厚熜看得有意思,开口之后便说道:“若是皇明资产局底下诸企业的总裁也来了,这倒是能成为大明经济工作会议。”

一句话说得许多富商心热不已:就他们这些商人,也够资格参加什么大明经济工作会议?

看来,今天果然不只是为了见一见他们,盼他们多买传言中即将推行的十年国债,还另有重头戏。

“今日朕还是先讲讲课,说说你们的本行。”

汪直的“东家”许栋呆呆地听着皇帝开讲了。

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消费和市场,国家改善交通、提供稳定的内部行政体系所创造的环境……

许多的概念,有的不需要阐释,有的一经说道也很好懂。

除金坷垃之外,不曾面见过皇帝的众多商人此时只有难掩的震骇:高高在上的天子,这么了解各行各业的情况,对他们所经营的老本行看得这么通透吗?

朱厚熜自然不能全然了解他们行商时会用的一些小法门、小手段,但他本来也只用说本质。

“务农缴赋,行商缴税,这道理便不用再多说了。”朱厚熜看着他们,“朕盯着大事,众臣辅佐朕,从整个大明收上来的粮食和银子固然有许多是要用在俸禄、饷银和其他诸多开支上,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大明内外安定,让百姓,让你们也能受益。”

铺垫这么多,不只是为了讲这个道理。

朱厚熜又道:“都不是上古年间了,有口吃的,有地方过个夜,活个二三十岁留下子嗣便行了。若是条件允许,谁不愿多活些年,吃穿用度更好一些?朕推行新法让百姓活得负担轻一些,那便是为了将来。要给人活路,要让人活得更好。能有闲钱买些东西改善生活的人口越多,你们将来做生意的市场就越大!”

“譬如这次北征,归附蒙民那么多,按理来说都杀了便一了百了。然而帐不是这么算了,只要他们不生出乱子,那么上十万口人,他们要活下去,他们的子孙要活下去,总免不了要买些什么货物。所以,何必都杀干净了?不光是他们,被赶跑的鞑子,朕也不准备全杀了。若是亲近大明,日子能过得更好,北患便真的从此绝了。所以,朝廷准备扩大边市的规模。”

说到这里,这些富商自然都心悦诚服又欣喜不已地齐称圣明。

过去是因为限制太严格,他们只能来倒腾一些国内的盐、茶、米、谷等等。边市的利润,更需要打点清楚边镇的文武两班,才有那个资格去做。

如今虽然对交税的要求更高了,但也不得不说,行商规范好,他们也轻松不少。

将来再扩大边市规模,海禁也解了,这确实是他们不曾经历过的行商好时代。

“朕说了这么多,为什么设了诸企业,把一些关键行业都管好的道理,你们应当也明白了。”朱厚熜停顿了一下,“不是要与你们争利,而是因为那些行业关系到重要的国计民生,万不能生乱。朕关上一道门,也为你们打开一道门。这道新的门后,不只是对行商限制的放松,更是你们从此不必低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