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掌控温度的人(第3/4页)

“……错非辨色,如何量出温度?”陶仲文问了个专业问题。

所谓炉火纯青,匠人冶炼、道士炼丹,观察火焰颜色和其他各种东西在火里出现的颜色变化,那是基本功,也就是所谓掌握火候。

这温度,怎么如同尺子一般量出来?

“真人对水银极为熟悉吧?”

陶仲文表示很熟悉:“《抱朴子金丹篇》云:丹砂炼之,成水银,其色小白浊,其阴毒重着。非以秘法煅炼,不能入腹。然毒性去后,实乃上等仙药。《张真人金石灵砂论》中亦有明证:度世不死,必基于汞。合炼黄白,飞伏成丹。神仙变化,皆犹砂汞。”

说完,他看着朱厚熜,朱厚熜也看着他。

两个人的眼神从一开始的认真,到后面产生了变化:

陶仲文低头稽首:“请陛下恕罪。”

朱厚熜则是从认真确认他的意思,到现在目带深意地看着他直到他再抬头:“朕说过,不奢求长生。真人是聪明人,不可再有下次了。”

陶仲文再次确认了皇帝的态度,也再次确认了自己对于皇帝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作为聪明人的他谦虚了起来:“臣铭记于心。不知这水银,与量那温度有何干系?”

“与玻璃有关系。”朱厚熜言简意赅,“真人若能辨明了那砂石、石灰、碱粉之中如何测定纯度,烧至何等火候、烧多久,烧制出了玻璃,那便可用玻璃做筷子一般的细管,将水银封入其内。以真人对水银习性之熟悉,该当知道它遇热则胀、极热方沸而为气吧?”

陶仲文点头:“其烟有毒,不可闻。”

他明白了过来:“以这水银遇热则胀之理,量温度?”

“还有许多路要走,其中所留细孔如何均匀,也是问题。但这路子不会有错,这里面,首先便是极重要的一点:以朕观之,万物当有三态,曰固、曰液、曰气。固而为液,那温度为熔点;液而为气,那温度为沸点。若要量温度,便可以最常见之物,那水的熔点、沸点为基准来度量之。”

朱厚熜对“路子走偏了的化学家”说着物理的东西,但为的是他后面的研究:“真人试想,若那炉中火温能度量了,火候掌握岂非更易?不同物事于何种温度熔炼出了变化,岂非更易掌握诀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人以为如何?这玻璃既透且明,其内所封水银一览无余。再如尺子一般在外刻以度量,以后岂非随时能知冷知热?”

陶仲文心头一震:是这个道理。

且看看这丹房里的各种工具,他们其实也不排斥工具。

然而今天感觉天灵盖被掀开了一样的原因,是皇帝对于如何去度量温度有如此清晰的思路。

道理很清楚,设计过于合理,陶仲文感觉如今只剩下烧制出那玻璃,就能成为度量火温的先驱、掌控温度的人了。

先人燧木取火,不知多少万年来,也无非再只是在生火。

但这事若做成了,便将像一里地一里地一样,将来能很清楚地知道:此刻炉中火温几何!此刻屋外天冷几何!

农事,不也讲天时冷热吗?

做多少事,需要知道多冷多热?

他的眼睛亮了起来,心热不已:“臣明白了!陛下巧思,臣钦佩之至!臣素知水银习性,竟从未想到这一点!”

朱厚熜知道他看出了历史名声、看出了这事的重要,笑了笑就问道:“那便说说,昨日试验结果如何?朕瞧瞧记录……”

紫禁城最北面,皇帝和道士继续研究着既是物理又是化学的玩意,继续从“炼制”经验丰富的道士那里寻找解法。

殿试现场,降格成为了殿试监考的杨慎只看到有一个考生挠掉了头上的帽子。

状元郎为自己的后辈考生们做了一个悲伤的表情。

虽然殿试不黜落,虽然人人都已经是准官员了,但这终究是证明自己才学的最高舞台。

也正因为殿试不黜落,所以皇帝在贡士人数膨胀到五百、一甲增多至二十四之后,出了这么难的题。

实际上的情况,他和底下这些贡士都想明白了。

这等难度下,只有那一甲才真称得上一等一的才俊了。

除非名列前茅,他们和那些副榜同进士的区别不大,都将是从低品官员做起,从浊流之中慢慢逆流往上爬。

而那一甲,这一科的状元、榜眼、探花,皇帝明显是在拔选宰相之才。

不是那种吹的宰相之才,是要在入仕之前,就已经对治国理政、对实务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临近殿试结束时,许多人幽怨地抬头看了看再次出现在这里的皇帝。

讲道理,大家以前都是学生。

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的事,大家以前都只沉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