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高端素质教育(第2/3页)

但是人在痛苦、情绪低落的时候,并不会有心情去操作电脑录自己的脸……

在判断情绪这方面,机器人甚至还不如一个淘气的孩子,起码孩子在听见妈妈字正腔圆喊他全名的时候,就知道妈妈生气了。”

台下又是一片笑声。

“从目前发展来看,电脑可以取代一小部分机械工作,对艺术的识别能力完全看投喂的数据,对情绪的反馈能力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强。

但比共情能力在及格线以上的人类差。

现在紫金的对话机器人已经有一个几乎通过图灵测试。

但是在对方不知它真实身份的前提下,说第十句话的时候,它就被识破了,就因为一个小小的用词问题,与我们为它设定的身份不符。”

演讲环节结束之后是用餐环节,安夏与姚华之间有点个人恩怨,这事不少业内资深大佬都知道。

不知为什么,两人却被安排在了一张桌子上。

安夏走进来的时候,周围几张桌的人一起望向她。

她看见,写着她名字的圆桌只剩下一个空位了,而姚华就坐在那个空位左手边。

主办方这么安排是出于好意,每张桌的人员安排都精心安排过,比如暂时不想融资,只是想宣传自家公司技术的公司,就会被安排跟媒体记者一桌。

而这张桌上有五个国内顶尖的科技企业老总,还有五个大型投资公司的代表。

一个有钱想投,一个有实力需要合作,这么安排非常合理啊!

至于他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个人恩怨……在赚钱大业,啊,不是,是拉动经济推动产业发展的大旗面前,这是问题吗?

安夏现在只有两个想法,一个是抓起桌上的酒瓶,对着姚华的脑袋砸下去,还有一个是转身就走。

遗憾的是这两种都不能选。

姚华不知用了什么手段,把以前的事情洗得干干净净,以外企代表的身份回国。

转身就走的话,那么多媒体人都在旁边的桌子旁坐着。

安夏要是走了,就为各种《女性情绪不稳定,不适合担任决策工作》《给女老板当下属好累,老板太冲动》等等文章提供了案例素材。

她拉开椅子坐下,坐在她右手边的是一位同行,关系平平,好歹能说得上话。

寒暄了几句,这位同行就把话头扯到刚才的演讲上去了。

“安总觉得过三十年,四十年,机器人也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吗?”

“对。”安夏十分肯定。

同行笑着望向旁边的姚华:“这跟姚先生的观点完全不一样啊。”

姚华拿起盛着半杯红葡萄酒的玻璃杯,向安夏举了举:“安总是做技术的,注重的是当下,考虑事情的出发点是技术的可实现性。我们这些搞投资的人,注重的是未来。

所以嘛,想法稍微远了一些,在安总看来,就像科幻一样,不过凡尔纳的许多科幻里的事情,都已经实现了。”

这还能拉踩一脚,就是说安夏不如他有远见。

安夏微笑道:“不,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科技以人为本,我考虑事情,是从人性出发。人性自数千年来,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就连春秋战国时那些有据可查的骗术,现在拿出来依旧可以成功的骗人。

那些细微的语气、语境,还有管理者莫名其妙,变化多端的要求……如果计算机想要做到,那要付出的成本必然是巨大的。

美苏争霸期间,两国不断推出新的技术,1991年12月25日之后,美国的许多项目都被叫停了,因为花费大且没必要。

如果花400块钱就能雇一个人从早干到晚,为什么要花四百万研发一个机器人,增加需求还得再加钱。”

安夏的脸上带笑,目光冰冷地扫过姚华的脸:“我想知道,姚先生的公司,是打算投资进军教育事业了吗?”

“哦?为什么这么说?”

“我相信以姚先生的地位,绝对不会浪费宝贵时间去说废话。每一句话,必有缘故。”

姚华笑着摇头:“安总把我想得太厉害了。”

“姚先生别太谦虚了,你只会比我想得更厉害。”

说完这句话后,安夏就再没说过一个字,就当姚华是空气,与其他人谈笑风生。

有媒体采访安夏:“请问,刚才您与投资公司的代表谈了这么久,是否达成了某些战略合作?”

“我与姚先生在理念上有较大分歧,很遗憾。”安夏的脸上写满了遗憾。

事后证明,她没有猜错,姚华来华负责的新项目就是投资某高端教育机构。

那个机构的主营业务是让中国学生顺利申请欧美名校。

特别是美国藤校的所谓「素质教育」的辅导。

每个学生收费十万元,号称保证学生绝对能进名校。

参加「素质教育」的学生,要学习马术、赛艇、滑雪……甚至还会早早为孩子定下专业,并安排联系专家,将小客户们送进这些专家的实验室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