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买个电池厂,还要玩一……(第4/7页)

从方向盘,到车灯,到感应雷达,还有轮胎……就连防冻液和玻璃水都有。

“你们还管清洁?”全智勇惊讶,“这不是洗车的地方管的吗?”

赵健叹了口气:“你以为我是一开始就考虑这么周全的吗?要不是玻璃水渗进了车里,把信号传感器给融了,我也没想到啊……看起来跟我无关的栏目,都是一个血泪教训……找到了。”

是一个大厂,或者说,曾经是一个大厂。

它的名字上过报纸,领导企图低价卖厂,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被「刺儿头」员工发现了,跟领导要求分一杯羹,领导拒绝,然后闹大了。

最后领导下去了,厂没卖成,现在半死不活。

它最大的优势是跟不少国家实验室签定了合作协议。

领导签协议的初衷是:把钱都花掉,这样的话,没现金流的厂死得比较快。

“你去问问吧,过年之前,他们现任厂长还给我打拜年电话,问我们公司有没有可能买他们的电池,应该还没倒闭……当然也说不定。”

全智勇高高兴兴地去问了。

好消息是工厂还没倒,坏消息是离倒不远了。

他们确实有做研究固态电池的合作伙伴,自己也企图研究一下,发挥中国人民的天赋,试试能不能把成本压下来。

还没研究出个名堂,他们已经快要倒了。

收到全智勇的报告,安夏觉得这个公司的关系网络还是挺不错的,是他们自己瞎折腾才把厂子给折腾死的。

如果在她手里,绝不至于让它香消玉殒。

正常情况下,收购评估的事情应该是公司的投资部做的。

但是紫金的投资部没有收购一个尚未改制的国营大厂的经验。

其中有很多数据没法评估,以正常的评估要求来看,这厂已经凉透了,几乎没有收购价值。

收购了没有收购价值的厂子,投资部是要负责任的。哪怕这是安夏的指示,他们也很担心,紫金的年终奖,可不看是谁出的主意导致的贫困。

人工智能组当年有安夏在年会上力挺,那也只是力挺他们不会解散,年终奖还是只有一丁点,还被人骂是骗钱的项目。

“好吧……”安夏看出他们的担忧,“这次收购项目由我直接负责牵头,成了不算你们的业绩,亏了不算你们的失误。”

安夏找来妈妈和李俏:“我打算收购欣德工厂,他们的技术人员和技术还可以。要评估一下能不能收购。”

分析一个公司能不能买,是看技术结构和人员架构。如果收购下来,是否要做架构调整,薪资福利是否要调整,都得考虑。

至于那个公司到底值多少钱,就是看这个公司的财务状况了:资产结构、产出比、收入流水……

财务和人事两个部门各自接了任务,回去安排员工处理。

欣德厂其实也很盼着有人能来收购他们。

上次跟企图偷卖厂子的领导大闹一场之后,领导想给他们一些钱塞嘴。但是,这两边就像拆迁户一样,始终没谈拢。

开价不合适,就闹一回,闹到主管部门烦了,最后是直到领导退休,厂子都没卖成,职工们就这么不死不活的拖着。

刚进厂的小年轻全跑了;

快退休的奋力找路子办内退、病退;

业务能力不强的「老」员工,换赛道也不觉得可惜,停薪留职去当倒爷了。

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那一批员工最尴尬,平时埋头搞技术,嘴皮不够溜,脸皮不够厚,当不了倒爷。离内退病退十万八千里。

国内电池行业发展非常稳定,现在岗位上的人够用,不需要再招人。

听说紫金科技想要收购的时候,整个厂都兴奋起来了,那可是紫金科技啊!

能被紫金科技收购的话,那不就是紫金科技的人了吗!

紫金科技的工资水平可谓从漠河到曾母暗沙,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极岛都能算得上是头一份。

停薪留职的人纷纷要求恢复职位,甚至连已经辞职的人都想办法托关系,想把自己的关系再给转进来。

李俏那边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她转达给安夏,安夏觉得好笑,果然跟拆迁很像啊……

听说果树补偿的多,人们就纷纷种果树,听说按楼层面积补偿,一个个抓紧时间把两层楼盖上七层,装修过的赔更多,就往地上随便贴几块瓷砖,表示这是装修过的……套路,都是套路……

“告诉他们,我要的是精英,技术专家,不是行政,也不是连螺丝都拧不好的混子。他们硬把这些人塞回来,我也不会要的,我们的收购合同会写清楚,除非他们不卖了。”

李俏点点头:“是,我会跟他们说的。”

她把厂里负责技术的人员名单放在安夏的桌上。

在紫金几年的历练,让李俏变得成熟老练,她对这些员工的情况进行了多方位的背景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