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牵连的人少,事就好办……(第2/3页)

同时,杨记者的第一篇报道也被发了出来,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

第二篇报道也紧跟着发了出来,这一篇报道在报纸上刊登的时候,依旧没有引起重视。

但是,当它被传到网上的时候,报道就变得怪里怪气的:

《深夜,教授秘密把我叫到实验室,说要给我一个机会……》

机会就是磨掉MOTO的标志。

《道貌岸然的教授用金钱让我屈服》

屈服就是磨掉MOTO的标志。

《那一夜,我在金钱面前脱下了外衣》

外衣指代的是道德。

这种带着强烈暗示的标题效果拔群,不管对芯片感兴趣不感兴趣,统统第一时间打开贴子,细细观看,并当个乐子转发给自己的朋友,看着他们面对标题和内容巨大的差异,发出的那一声「卧槽」取乐。

读者的群体大了,终于有人注意到文章的内容,这是明目张胆的学术造假啊。

此时要删,已经来不及,该知道的人都已经知道了。

几个部门组织了联合调查组,要对中芯一号到底是不是骗局展开调查。

杨记者的第三篇报道,她计划采访审核组的专家。

因为实物与文件的大小都不一致这种明显漏洞,实在是说不过去,也是读者在第二篇报道发出后,最好奇的事情。

她列了采访大纲,先找安夏商量,问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安夏看了一眼,大纲内容过于实诚,几乎可以算是咄咄逼人了,安夏告诉她:

“你拿这个大纲,他们甚至都不会同意接受采访。你得把他们从这事里摘出来……”

“怎么摘?他们确实与这相关啊。”杨记者不理解。

“嗯,就是那种「皇上是被奸臣蒙蔽的,只要来个清官,把奸臣杀了就好」的思维,还是说你觉得就凭这些报道,能把皇上也推翻了?”

杨记者当然没觉得自己有这么大的能量,能揭露造假,不要让科研经费浪费,已经算大功一件。

她修改了采访提纲,几位级别最高的专家依旧没有接受采访,说有事。

其他几位相关专家都痛快地同意采访,他们急于把自己与这事甩脱干系。

在调查中,他们说中芯的文件有厚厚几大本,加在一起有几千页,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一页一页的翻看,主要看的是成品和最后展现的效果。

成品,打磨的很好,一点都不看出来MOTO的痕迹。

展现的效果,也很好,要是MOTO不行,也找不到几家行的了。

总之,首先骂陈教授利用了他们的信任,其次骂审核制度过于繁琐复杂,都是流程的错,他们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失察之罪。

墙倒众人推,当有那么几个专家说话之后,其他人也跟着一拥而上。

就连实验室里的实习生都站出来说他们并不像新闻里展现的那样,天天很忙,每个月只有在约定好的采访日,他们才会出现,坐在桌前,表现出很忙的样子。

「未知空间」里,也有人扒出了陈教授盗取摩托罗拉源代码的全过程。

令人意外的是,陈教授并不是因为盗源代码没盗全而导致芯片造不出来,而是他盗的是需要授权的源代码,没有授权,程序就完全无法使用,他又不会解锁,盗了也白盗。

所以,其实摩托罗拉早就听说了这边的事,却只处理了那个帮陈教授偷偷下载源代码的人,其他方面一直没有什么动静。

如果陈教授敢成批量的打磨芯片,换成自己的名字拿出去卖,摩托罗拉才会出手。

这也是为什么安夏要买芯片,陈教授推三阻四不愿意的原因。

此时,正值学校放寒假,但春节还没有开始的阶段,俗称:都闲着蛋疼。

有闲着无聊的学生,把整件事情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账目、合同、皮包公司的所有信息、摩托罗拉公司处理员工的通知……一系列的证据摆在眼前。

做成了易懂的简化版供人围观。

大多数人不懂芯片技术,他们懂上亿的科研经费被一个姓陈的人吞了。

还有人扒出媒体为什么集体噤声,只有一家报纸敢登。

有人独吞了钱,还手眼通天让媒体闭嘴。

这可太刺激了,讨论的内容也越来越邪门,大家的脑洞越开越大。

短短几天,陈教授已经被传成了蜥蜴人,并且是ꁘꁘ的大长老,意图统治世界。

安夏:“太能扯了……科幻世界没你们不行。”

现在卷进去的人还不多,且此前的杨记者报道已经留了足够的面子和解释空间。

对陈教授欺骗项目经费,有关部门立案调查,比起只有学校轻描淡写的开除公职,追回经费,至少应该会有一个更合适的结局。

陈教授这边立的四十多个项,有的还在审批流程中,现在忽然之间,说没就没了,这事就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