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第2/7页)

你们看中国货上卖什么的最多,就当自己是那个品类的卖家,引起共鸣……”

拉近距离,才能聊得下去。

版面逐渐繁荣,也开始有人私信方圆的律师询问一些法律事务。

到他们正式拥有执业资质之后,咨询类业务稳定增长。

「中国货」的网站运营现在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运营了,他们会自己讲故事。

在报纸和杂志上,经常能看到他们写的软文,最近引入的法律咨询,也大书特书了一笔。

“某地红木商人,根本就不懂缅甸语。但是却敢去缅甸进口红木,为什么?因为他们用了法律咨询,双方合同用两种语言写成。然后律师和公证处证明,两份合同文本的表达一致,真实有效。”

“某地铁矿商人,意欲去某国开采铁矿,经网站风险提示得知,该国高层从不遵守契约,开采出矿石的山头可能随时被收回,他取消了这笔业务。”

……

随着「中国货」的不断发展,不少小商家变成了中商家,中商家变成了大商家,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出现了。

最大的问题就是库存。

有一个制鞋工厂最近频频被投诉,说他们收了钱不发货,是想干什么。

收货最慢的倒霉买家等了足足一个半月,坐绿皮车都能从中国最南走到最北了。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鞋厂质量很好,评价很高,还远销海外,按公司的规定,它应该直接被踢出去。

「中国货」商务中心觉得它也许出了什么意外。

比如家族内乱,导致最近没人管事了。

他们介入调整,发现这个工厂不是不想发货,也不是没货。工厂老板家庭和睦,夫妻恩爱。

商务中心的调查员到的时候,妻子还在给丈夫擦汗。

这个鞋厂规模不大,现在忙得连厂长和厂长夫人都亲自上了。

他们生产出来的货成箱堆在仓库里,有时候会出现各种原因的退货。

符合再次销售条件的鞋子会算在库存里。

可是它并不会出现在正常的仓库里,而是在退货库里,或者在质检库里,检完了再进退货库。

也有可能货不全,一箱鞋子二十双,有一双不合格,就把不合格的扔出去,这一箱鞋子只有十九双。

鞋子可能在五个不同的位置。

每箱鞋子的数量可能是二十双,也可能是十九双、十八双……

要发货的时候就得一箱一箱的打开来重新检查。

这个工厂现在账面上有三万多双鞋。

他们欠的没发货的鞋只有两万多双。

按理说,怎么都该够的。

现在全厂除了生产线上的员工之外,都在满世界的找鞋。

生产线上的员工下了班,也得找鞋。

安夏此时才知道,他们这么大个厂,在「中国货」上的运动鞋销量前三的厂子,居然没有一个完整的货物管理系统。

安夏记得自己在发家初期就做过这种东西了,给周敬用的单机版销售管理系统。

现在「中国货」上也有电脑版的联网系统。

见到找上门来的商务人员,老板还很委屈:“别的厂子也这样啊,我们也没想到生意一下子做这么大,以前我们一个月也就卖几千双鞋,也就一仓库的事……”

“那您为什么不用我们的销售管理系统呢?就算有一百个仓库,也可以详细查到哪笔订单的退货去了哪个仓。”

“啊?还有这东西?”

厂长迷茫地看着工作人员,又转头看着老婆:“你见过吗?”

厂长夫人也用力摇头。

商务人员打开笔记本电脑,给他俩看,卖家登陆进入系统之后,一排提示买家已购买,请尽快发货的通知。

左边占了版面三分之一的大按钮写着:销售管理系统。

“你们从来没点过?”

两人用力摇头。

现在轮到商务人员变得迷惑了:“那你们怎么发货的?”

厂长夫人演示,点击「买家已购买,请尽快发货」,系统就自动跳转到了买家的收货信息。

“等收到钱,就按这个地址发货呗。”厂长夫人觉得自己这么做没错。

“那你们怎么点「已发货」?”

厂长夫人更加懵:“啊?还要点那个?”

商务人员震惊地点开销售系统,果然,自这个厂的鞋子开始销售以来,一溜排的「待发货」,没有一个「已发货」。

现在反正没有物流追踪,买家就这么定定心心地等着收鞋。

一点都不关心有没有发货。

刚开始厂子生意不大,很快就收到了,所以也没有买家纠结这事。

一个平均日销一千双鞋的厂家,在「中国货」上待了半年多,居然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用网站。

五十多岁的厂长两口子尴尬地站在旁边:“对不起,我们都不懂怎么用,给你们添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