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府学(第3/3页)

换上干净的衣衫,林远秋把发髻解开后重新束上,检查没有披着的碎发后,就抬腿去了饭堂。

早饭有馒头,包子,小菜,还有米粥。虽馒头和包子都是参了豆面做的,可这样的伙食也算很不错的了。

许是开始长个子的缘故,林远秋已进入到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阶段。

这不,早上的这顿,他一共吃了两个馒头两个包子外加两碗米粥,在住宿的一众学子当中,算是挺能吃的一个了。

好在饭堂里的几个厨子都是过来人,是以对林远秋的大胃口并没过多的关注,对他们来说,只要不浪费吃食就行。

每日辰时一刻正式上课,一般林远秋都会提早一刻钟过去,这样等他备好笔墨后,正好夫子开始上课。

为了记录夫子课堂中讲解释义的部分,林远秋还特地钉了一本课堂笔记出来。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不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绝对适用的。

整个府学有教谕十二人,加上学正和训导,一共有二十来人。

教谕们教学的内容有杂文、经义、律法、策论、诗赋,还有算学。

其中除了算学和律法是新增的科目外,其他几门在私塾时就已经在学了。

不过林远秋知道,虽所学内容一样,可夫子与夫子之间的见解肯定是不一样的。四书五经与答案唯一性的算学不同,每个人对文章的学说不一,观点自然也就不一样。

而对于林远秋来说,现下要做的,则是“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在林远秋看来,跟着不同风格的老师学习,就能汲取他们身上不同的亮点,这样自己的学识才会更充盈。

今日是黄教谕的经义课,等到了班舍后,林远秋就从书箱里把《尚书》拿了出来。

上回教谕讲到了蔡仲之命篇,想来今日该学多方篇了。

林远秋打开书册,翻到尚书多方篇,开始一字一句读了起来:

“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周公曰,王若曰,猷!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我惟大降尔命,尔罔不知。洪惟图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惟帝降格于夏……”

等林远秋把整篇文章读完,陆续就有同窗过来了,大家相互打过招呼后,就和林远秋一样,很快翻开书册念了起来。

想来大家已经非常了解黄教谕最爱抽背的性子,虽在坐的众人,就没有不会背的,可要是万一呢,所以还是多念上几遍才能放心。

上午半天上课,下午半日则由着学生们自己计划了,可以上街,可以聚在一起讨论学识、吟诗作赋,也可以窝在宿舍里睡大觉,反正一句话,大家自己看着办。

许是今日黄教谕与众人提了离秋闱还有三个月的缘故,林远秋看到,以往座无虚席的守文亭里,此时正空空如也,想来大家在吃过中饭后,都钻到宿舍里用功去了。

八月份的秋闱林远秋也是准备参加的,考举人不比考童生和秀才,基本每年都有考试的机会。乡试每隔三年才一次,错过了就必须再等三年,所以林远秋不想放过每一次的考试机会。哪怕考中的希望不大,他也想去试试,就当积累经验也好。

回房之前,林远秋先去了一趟门房那里,方才听张伯告诉,说有人给他捎了书信过来。

结合现在府试放榜没多久,林远秋有预感,写信之人应该就是周子旭来着。

果然,等他拿到书信后,就看到信封外头写着“林兄亲启”四个字。

看这飘逸潇洒的字体,想来是心情极为激动下写的,这么说,周子旭这次府试肯定中榜了。

回到房里,林远秋迫不及待把信拆开,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等看到“中榜”以及“第六名”几个字时,林远秋心里是极为高兴的。

毕竟以周子旭的学识,这榜早在三年前就该中的。只可惜造化弄人,当时周子旭正准备参加府试时,他风寒未愈的祖母突然病情加重,最后不幸离世。

大景律法,祖母去世,孙辈必须守孝一年,若身为考生,则须守孝期满方可继续举业。

原本大家以为,等一年期满之后,周子旭定会继续参加府试,可谁都没想到,这个孝他一守就是三年。

林远秋知道,这是一个孙儿对一直疼爱他的祖母的不舍之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