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谁愿意干(第3/3页)

造一座桥至少需要数千个木结构,万安桥的木结构,自是比一般的三节苗、五节苗要多。

有了这些原始“配件”,万安桥的那次大修,才得以保留很多原始的风貌。

“因为万安桥是在我父亲出生的那一天被冲毁的,我父亲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不详的人。”聂广义问宣适,“是不是有点可笑?”

“那时候的农村嘛。”宣适说,“封建迷信再所难免。”

“是吗?”聂广义扯了扯嘴角,说道:“可是,再往前数二十年,同样是这座桥,我爷爷从8米多高的桥面上掉下来,毫发无伤,被认为是祥瑞。”

“这样啊……”宣适暂时没组织好语言。

聂广义又问:“你说,我们家是不是和这座桥很有缘?”

“嗯。”宣适点了点头。

这一点,他根本就没办法否认。

“缘分让我爸这个不详的人,不到三岁就被送人了。”聂广义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说道:“所以,我非常不喜欢我爸爸。”

“啊?这个……”宣适终于把语言给组织好了:“这个也不能怪你爸爸吧?他不是还不到三岁吗?他哪有什么选择……”

“不,我说的是,他明明姓聂,为什么要去帮助一家子外姓人?我爸爸为了那个不要他的家,到了快四十岁才结婚。”

宣适有点不解地朝聂广义看了一眼,又转回去盯着开车的方向。

“你也理解不了是不是?”聂广义寻求认同。

“我……是不太理解,帮助别人和什么时候结婚,有什么关系?”

“你理解不了就算了。我和你说一个你更没有办法理解的。你最清楚我高中的成绩,对吧?我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上清华?”

“嗯,我记得你的第一志愿,是清华建筑。最后你为了和你爸爸做共同的研究,选了同济。”宣适觉得自己应该要适时发表点安慰:“同济的建筑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

“你知道我最后为什么没上清华吗?”

“你那时候不是说,想在聂教授的保护下混吃等死吗?”

“我这么说你就信?我如果真这么想,为什么一上大学就开始各种出国交换?”

“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宣适高考完就很纳闷。

宣适的成绩也是极好的,轻轻松松就能上985的那种。

只不过,和随随便便都能考清华的聂广义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聂广义曾经给过他两个说法。

第一个,就是要在聂教授的庇护下虚度光阴。

这个说法并不靠谱。

但是,当聂广义和他说完第二个理由——【还不都是因为不想离开你】。

宣适瞬间就觉得第一个理由还比较靠谱的。

真真假假,这件事情,一直到最后也没有个定论。

时隔多年,聂广义终于在今天,给出了正面的回答:“因为,受人敬仰的聂教授,申请了一个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非遗课题。”

“然后呢?”宣适追问。

“然后啊,聂教授只是个单纯的学者,并没有动手的能力,他虽然申请到了,却没办法凭借一己之力,完结这个课题。而他的儿子,也就是我,恰好在很早之前,就表现出了这方面的天分。”

“然后你爸爸把你的志愿改了?”虽然是他自己问出口的,宣适还是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匪夷所思。

“没错,德高望重的聂教授,在最后一刻,更改了他儿子的高考志愿。”

“为什么呀?”

“为了成为这个领域的权威。”

“可是你爷爷不就是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吗?”

“一项技艺,只有在快绝种的时候,才会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聂广义反问道:“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谁愿意干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