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对土默特用兵(第2/3页)

“此事属实。”李若琏道,“江南六千多万亩农田,至少已经有一半改为桑田、棉田、苎麻田及油茶田。”

多尔衮心下掠过一抹暗喜,又问道:“这却是为何?”

“因为崇祯这狗皇帝贪财。”李若琏道,“所以想要多织丝绸、棉布,多榨油,并高价卖给西夷以及百姓,敛聚银子。”

“这不对吧。”洪承畴说道,“据我所知,崇祯生活颇为俭朴,常与士卒吃一样伙食,他也没有广纳妃嫔,迄今为止连一个妃子也无,清苦至此,他要银子何用?”

“这个在下也是不甚清楚。”李若琏说道,“但崇祯确实贪财,他不光下令江南的农田改种桑苗以及棉花,还弄了个皇家银号,勒令大明的官绅商贾将家中银子存入银号,又弄了个什么狗屁市易所,通过低买高卖大肆侵吞银子。”

说到这一顿,李若琏又道:“有人曾估算过,崇祯敛聚的银子已经超过二亿两!”

多尔衮忍不住跟洪承畴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李若琏所说的这些情况,与潜入江南的细作打探到的情况基本没差多少,可见他没有隐瞒或撒谎。

洪承畴又问:“徐州的十几万边军还有淮安的二十万乡勇现在怎么样了?”

“都裁撤了。”李若琏说道,“崇祯舍不得花费银子,嫌边军的饷银太高,就把三十镇边军一朝裁撤殆尽,还把徐州的五百万亩耕地卖给了边军,把之前发下去的几百万两饷银以及赏钱又收了回去。”

这个情况多尔衮他们也是知道的。

但是多尔衮不相信:“真的裁撤了?”

“真裁撤了。”李若琏说道,“不过,大清兵若南下,崇祯这个狗皇帝估计又会把这三十镇边军重新召集起来并送上战场。”

多尔衮问道:“大清兵不南下,明军会否兴兵北伐?”

“这不可能。”李若琏断然道,“崇祯其实根本不打算北伐,而只是想要保住江南半壁江山而已,何况崇祯就算有心北伐,现在也没这个条件,因为户部太仓库和内廷司钥库的存粮加起来也不过几十万石粮食而已。”

“好,李指挥使你一路辛苦了。”多尔衮宽慰一句,又对骆养性说,“骆养性,你先陪李指挥使回家安顿。”

“臣等告退。”骆养性带着李若琏离开了睿亲王府。

“三位先生,你们是怎么看的?”李若琏刚一离开,多尔衮便问道。

范文程说道:“李若琏对答如流,而且所说的情况与我们知道的也是大差不差,可见他并未撒谎或隐瞒。”

“奴才附议。”宁完我深以为然。

洪承畴说道:“但是奴才绝不相信崇祯无北伐之念!”

“朕亦不信,崇祯无疑一代雄主,这一点毋庸置疑。”说此一顿,多尔衮又道,“不过南明没有多少存粮,这点应该也是真的。”

“这点奴才也是这般认为。”洪承畴道,“去年年中的徐州大战,我大清固然是消耗了不少钱粮,而南明的消耗相比我大清只多不少,又要安置三十镇边军以及二十万乡勇,还要养活开封府的一百多万逃难百姓,粮食就跟流水似的流出。”

“这就够了。”多尔衮说道,“只要南明没有太多存粮,也就没有能力出兵北伐,如此我大清就可以放心对土默特用兵。”

决策一做出,多尔衮便立刻召来祁充格、刚林等满臣,命令他们筹集粮草及军械,让兵仗局加紧打造红夷大炮及燧发枪。

……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元宵佳节。

新军刚走到安庆府的太湖县,才走了一半左右的路程。

崇祯对行军期限的估计出现了严重误判,主要是因为开春之后连着下了两场大雪,大别山中的积雪更厚,简直寸步难行。

在大腿深的积雪中深一脚浅一脚的行军,别提多酸爽。

不过没有一个人抱怨,无论是勤王士子还是新军将士,纵便是全副武装外加辎重,也没有一个人发牢骚。

勤王士子是已经吃惯了苦头。

而新军将士则根本不觉得苦。

对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来说,这算个啥?

只要能吃饱饭,有饷银可领,别说是区区一座大别山,连昆仑山他们都能翻过去,无非就是走得稍微慢些。

真的,有些新军将士舍不得刚发的皮靴,居然脱下来捆在肩上,然后光着脚赶路。

当然,这种行为遭到了崇祯的严厉斥责,并勒令光脚行军的将士重新把皮靴穿上,大雪天光脚行军是不允许光脚行军的,会冻伤的。

“滋!”崇祯脚下一滑摔倒在了雪地中。

“万岁爷。”王承恩、高起潜赶紧连滚带爬的抢上前搀起崇祯。

朱慈炯这个亲儿子反而慢了一拍,落在了王承恩和高起潜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