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连根拔起(第3/3页)

崇祯又指着前方说道:“英烈祠的前面是广场,对面也要修筑一座英烈碑,从崇祯十七年三月往后,所有为大明战死的将士,他们的名字都会被铭刻在这块英烈碑上,世世代代接受后人瞻仰,四时都有专人洒扫祭祀。”

如果有可能的话,崇祯甚至想把整座钟山都打造成为一座大型的烈士陵园。

再然后,将所有为大明牺牲的将士的骨灰都埋葬在钟山,这样的话,这里就将成为一个最佳的爱国教育基地。

教育谁?自然是后来的勤王士子。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任何一个群体要想长期保持生命力,就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持续注入。

所以说,指望首期六千多勤王士子包打天下是痴心妄想。

眼下这六千多勤王士子还没有脱离集体生活,问题不大。

但是等到这些勤王士子撒出去,早晚出问题,三年之后、五年之后乃至十年之后还能剩下多少士子保留初心?只有天知道。

出了问题的士子,肯定得剔除。

这时候,就需要有新鲜的勤王士子补充进来。

那么上哪去找新鲜的勤王士子?再发讨虏诏,号召天下士子勤王?

这肯定是不行的,第一期勤王士子奉诏前来,大概率是因为热血,但如果再发一次讨虏诏,奉诏而来的多半就是追逐名利。

而且奉诏前来的士子年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

所以说,必须将勤王士子的人员更迭正规化。

对于这,崇祯也有了全盘计划,那就是国子监。

等处理完了通寇案以及弑君案,崇祯就正式接管国子监。

对没错,崇祯将会以皇帝的身份亲自兼任国子监的祭酒,或者说校长。

再然后,国子监就会面向大明境内所有的府学、州学及县学进行招生,只要拥有秀才功名,且年龄在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全都可以报考。

第二期(其实是第一期)勤王士子拟招一千人,学制三年。

这一来,三年之后就会有一千名勤王士子毕业,然后每年都会有一千士子加入,就能基本上保证整个勤王士子群体的活力。

所以说,打造一个士子爱国教育基地就很重要。

只不过眼下还不具备这个条件,主要就是缺钱。

修这样一座烈士陵园的工程量,可比修一座帝王陵大多了。

时间先不说,所要耗费的银子就是个天文数字,崇祯现在还拿不出这么多银子,就算拿得出也不能用来修建一座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