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真国相也(第2/4页)

“咳咳,是啊,朕早就想到了……你稍后就去给冯敬说,让他来安排这件事!”

“唯!!”

刘长随即拿出了笔墨,开始书写了起来,他还是在写那本关于尚方的书,按着张不疑的建议,他在这些时日里召集了大量的匠人,也不要他们说出什么道理来,就是说一说自己的经历,按着这些人的各种经历,刘长也是从中总结出了很多的道理,很多藏在脑海里的知识,稍微结合一下这些人的经历,就能被刘长用最简单的话来写出来。

比如批判质疑,创造探索,团体合作,奉献继承等等,在有了大概之后,刘长就可以随意的往里头填充自己的东西,于是乎,刘长就编造了一大堆的典故在里头,因为这件事是陈陶所要求的,因此刘长就编造了大量关于墨子的典故。

这些典故的粗糙程度,儒家看了都直摇头,虽然我们跟墨子不对付,可毕竟人家也是个大贤啊,陛下您也不必如此祸害啊!!!

比如说,为了展现批判质疑的精神,刘长的典故里就记载了墨子的弟子有了一个好的想法,而墨子认为这样做不能成功,墨子的弟子坚持自己的想法,反对墨子的想法,最后弟子成功做出了东西,墨子发现自己的错误,向他道歉的事情。

这个典故看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果弟子发明的不是耕犁的话,如果墨子没有动手殴打弟子的话,如果弟子在质疑的时候没有骂老狗的话……

这典故怎么看都不是墨子和弟子,而是刘长和刘长啊,墨子的弟子发明耕犁??算了,可以理解,可是墨子会因为跟弟子意见不合就打他,还要将他打死吗??墨子的弟子会因为不认同墨子的想法就骂他老狗吗??

还有,为什么特么的墨子的徒弟叫鲁班啊???

刘长今天又写了一个标准,正是严格精确的分析。

没错,典故很快也就出来了:墨子想要做船,对尺寸之事只是测量出了大概,没有精准的分析,最后做出了很多的零件,开始拼凑大船的时候,方才发现,这些零件无论如何都拼凑不起来……墨子气的直骂娘。

刘长笑呵呵的将今日的典故拿给吕禄来看。

“你看,朕这进度,很快就能写完了!陈陶都不知道朕已经写了这么多,哈哈哈,很快,就能给他一个大惊喜!也算是对他这些年在尚方的功劳的奖励了!”

吕禄迅速读完了这典故,嘴角不由得抽了抽。

陈陶若是看了这个,喜不喜不知道,可惊是一定会惊的。

当初浮丘伯的文章险些送走了陈陶,而陛下这些典故都够送走整个墨家了。

“陛下……您这书写的很好……可就是这些典故吧……是不是有点……”

“你觉得典故太少了?”

“不是,不是,陛下,只是您如此编排圣贤,是不是不太好??”

“子墨子乃是心怀天下的圣贤,您在典故里将他描述成这个样子……这实在是……”

吕禄抿了抿嘴,也不知该怎么说。

刘长大手一挥,完全不在意,“这有什么,你不知道吧,我的老师曾告诉我,我的祖师就喜欢这么做,用圣贤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并非是羞辱,这是尊敬啊,你看我祖师为了表达诛杀那些冒充道德之士的小人的想法,还说孔子做了鲁国相的第一天就杀死了少什么卯……师父之前,可从来没有人说过这件事啊……完全就是没有任何记载的事情……”

“我这是继承祖师之风,怎么能说是羞辱圣贤呢?”

那您倒也也继承点好的呀?!!

陛下的文化水平虽然有待加强,可是对自家学派的学问倒是很了解,虽然不记得人名,把第七天变成了第一天,可好歹知道这件事,已经很不容易了。

每当刘长说起书籍和典故上的事情,他身边的大臣们总是会认真的思索,哪怕刘长偶尔说了一些正确的典故,这些人还是要慢慢思索,这到底对不对?到最后,这些人也忘了这典故对不对了。

吕禄苦笑着说道:“即使如此,那也是编排别人,不是羞辱孔子啊……您这直接将墨子当成反面例子来用……这如何能行啊?”

“那我有什么办法?典故不用名人,谁能记得住?黄老和儒都是我的师门,不好编排,若是写韩非子他们,阿母就得生气,显学就这么几个,如今墨家最弱……”

刘长欺软怕硬的风格,吕禄还是很了解的,“可还是对圣贤不敬……”

“哈哈哈,这就是你的问题了!”

“我现在所做的,是在振兴墨家,为科研找出道路来,这跟当初墨子的想法难道不是一样的吗?若是墨子知道了我做的事情,他定然会哈哈大笑,说不定还会帮着我来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