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恳请大都督发兵(第3/4页)

听着那些武将吹嘘李桓可比千古霸王项羽,坐在一旁的申不疑看着李桓,心中默默嘀咕:哼,好运气早晚是会用完的,真以为自己可以同霸王项羽相比啊。

过了好一会儿,喧闹无比的大帐之中这才算是恢复了几分平静。

此时大帐之中只剩下了李桓还有王阳明。

二人相对而坐,王阳明看着李桓道:“也不知大将军你为何向陛下举荐我来做这三军主帅,你就不怕我这文人不通兵事,结果导致大败吗?”

李桓闻言忍不住笑道:“那阳明先生你认为自己可执掌数十万大军吗?”

听李桓这么一说,王阳明捋着胡须,那一双充满了睿智神色的双眸之中闪过一道自信的神采道:“王某若说能,大将军可信吗?”

李桓毫不犹豫的点头道:“李某如何不信,若是不信的话,又何必向陛下举荐。”

李桓对于王阳明的能力从来就没有怀疑过,真当这位圣人的名头是白来的啊。

历史上王阳明同样是没有什么统兵的经验,可是在遭逢宁王席卷江南之地的叛乱之时,王阳明无比淡定的调兵遣将,只不过是花费数十日便将一场声势好大的叛乱给平定。

以至于刚刚率领大军离京平叛的天子朱厚照都被搞懵了。

一位谋划多年,一举兵便席卷一方的藩王造反,正常情况下没个几年时间都未必能够平定,但是王阳明却只花费了数十日时间就将之平定,这等统军之能又岂是等闲。

怀疑王阳明其他的能力可以,但是要说怀疑其统兵之能,那是大可不必,君不见王阳明此番接掌数万大军,一路之上不是飞速上手,如臂指使将之掌控在手。

王阳明看着李桓,李桓眼中毫不掩饰的信任以及坚毅之色让王阳明大为感动,生出一股得逢知己之感。

就算是以王阳明的心性定力,这会儿也忍不住放声大笑道:“好,就冲着大将军对王某的信任,此番你我二人便联手给鞑靼人一个深刻的教训。”

李桓笑道:“阳明先生既然这么说,那么咱们就将来犯的鞑靼人统统留下。”

王阳明淡淡笑道:“理当如此!”

二人对视一眼,相视而笑。

正德四年四月十八日,春风拂面,凛冽的寒风已经不见,纵然是西北之地也可见一片绿色的景象。

自从上一次大战,鞑靼人先锋两万余人几乎全灭,达延汗原本南下的脚步便倏然之间停了下来,大军驻扎之地距离安化城差不多有百里之遥,而距离鹿鸣镇也有近五十里。

数万鞑靼人就那么的驻扎在一个唤作石台子的地方,丝毫没有继续南下的意思也不知想要干什么。

本来大胜鞑靼先锋之后,李桓、王阳明他们还以为达延汗会急速南下,凭借着数万鞑靼精锐的力量一举碾压他们。

毕竟就算是加上王阳明带来的五万新军,加上李桓所部近万骑兵、才雄麾下万余人马,加起来也就是七万兵马而已。

但是这七万兵马当真是对上宛如洪流一般的五万鞑靼骑兵的猛冲的话,说实话就算是王阳明、李桓二人也不敢保证可以挡得住鞑靼人的冲击。

不过达延汗也不知有什么想法,大军竟然驻扎在石台子一地十几日一动不动,虽然说让王阳明、李桓等人心中猜测不已,但是也给了大明集结兵马的时间。

随着李桓先前出兵之前下达的调令调集而来的兵马陆续到来,如今在鹿鸣镇已经聚集了大明近二十万兵马。

数十万大军单单是营盘就连绵数十里,越来越多的兵马聚集在一处,其他不说,单单是数十万大军的调动以及人吃马嚼都不是谁都能够理清的。

但是身为大军统帅的王阳明却是举重若轻,调度大军丝毫不显慌乱,展现出来的手段和能力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惊叹。

此时在那偌大的帅帐之中,李桓、王阳明以及数名来自于河南、四川、山西等地的总兵正站在一处沙盘之前看着面前的沙盘。

沙盘自古有之,据传沙盘乃伏波将军马援所创,只不过当初马援乃是以米做土,演化军事地形于光武帝刘秀。

如今在这大帐之中,偌大的沙盘可谓精巧绝伦,泥土堆山,丘陵、河道、峡谷乃至道路皆清晰可见,只看那沙盘便将方圆数百里的地形囊括其中。

曹雄看着坐在那里的李桓还有王阳明,深吸一口气上前道:“大将军、大都督,如今我军兵马齐备,将士们士气高昂,不知何时起兵,逼退鞑靼人?”

数日前率领三万兵马赶来的河南总兵官齐镇已然恢复了精气神,听了曹雄那充满了请战味道的话当即开口道:“曹总兵所言甚是,我等身负皇命,若是不能打退鞑靼人,岂不是有负陛下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