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那钦差李桓定不是什么好官(第3/4页)

杨一清脸上露出几分受宠若惊之色,忙冲着京师方向拱手道:“陛下谬赞,真是折煞老臣了。”

只是扶住杨一清,李桓便感受到杨一清那看上去并不怎么健壮的身躯当中所蕴含的力量,这位文德武功、出将入相之才,还真的是一位深藏不露的强者。

以李桓判断,杨一清的实力,怕是一般的一流好手都未必是其对手。

李桓忽然发现,诸如王阳明、杨一清,这些儒家出身的文臣,但凡是在军务方面有着极高造诣的,皆有着一身不弱的内家修为。

就像王阳明,一身内家修为造诣之高,就连李桓如今号称将十三太保横炼神功修炼到了金身不破的境界,已然不敢说自己能够稳压王阳明一头。

而眼前的杨一清,显然又是一位实力不比王阳明差多少的强者。

二人客套了一番,李桓神色一正看着杨一清道:“杨总督,李某此来为何,想来杨总督心中也该有数吧。”

杨一清脸上露出几分凝重之色,微微点了点头带着几分愧疚与自责道:“下官总制三边军务,却是让鞑靼人潜入关内,以至于对方劫走了朝廷的赈济粮,下官治军不严,有负皇恩,有负三边百姓……”

说着杨一清又道:“事发之后,本官已经严令三边总兵、一众指挥使、严守各处关口,并抽调一支精锐,围剿入寇的壶里部,只可惜,壶里部也不知从何得到消息,总是能先一步避开大军围剿,在劫掠了几处村镇之后,已经从三郎口逃回草原去了。”

从李桓得到消息,到李桓带领人马赶来,可以说已经过去了有半个月时间。

这半个月的时间当中,壶里部的鞑靼人显然不可能还傻傻的呆在榆林道等着三边大军围剿。

别看这些年鞑靼人动不动便是大军寇边,大明一方处在守势,那也要看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

毕竟鞑靼人寇边,从来都是数万骑兵南下中原,这种规模的寇边,九边自然要倾尽全力防备。

然而那是鞑靼大部人马出动的结果,朝廷不得不全力应对。

可是这次不过是区区一个壶里部罢了,满打满算也就几千青壮而已。

这样规模的鞑靼人,说实话,九边重镇,任何一镇都有实力将之轻易剿灭。

所以说壶里部的阿里哈等人要是不见好就收的话,半个月过去,恐怕已经被杨一清率领三边精锐给彻底的留在榆林道了。

其实李桓本身就对留下劫掠的鞑靼人抱太大的希望,鞑靼人不傻,抢了那么多的粮食,肯定是第一时间逃走啊,真要在关内停留,那才有鬼了呢。

微微点了点头,李桓看着杨一清道:“照杨总督所言,壶里部的人明显是奔着朝廷的赈济粮来的,对方即可以轻易寇关入寇,并且准确无误的伏击运粮队,事后又能逃过总督大人的围剿,杨总督就不觉得这其中有什么问题吗?”

杨一清闻言,眼眸之中闪过一道精芒,深吸一口气看着李桓道:“本官也知道,这其中必然有人同壶里部相勾结,否则壶里部不可能会如此的顺利入寇、出关,甚至连本官调派人马都知晓的清清楚楚。”

李桓眉头一挑道:“不知杨总督可曾查出,究竟是何人勾结鞑靼人,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杨一清缓缓摇了摇头道:“一时之间,并没有什么线索,不过本督定会严查到底,绝不会令此等大逆不道之辈逍遥法外。”

李桓微微点了点头道:“此事锦衣卫也会去查,涉及军中之人,希望到时候杨总督能够方便一二。”

杨一清闻言只是稍稍犹豫了一下便点头道:“理当如此。”

虽然说杨一清身为文臣,对于锦衣卫查案有着一种天然的抵触心理,但是杨一清也不是傻子,他自然清楚,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只要明眼人都能够看出鞑靼人入寇,必然有三边之中的实权人物相助,锦衣卫本就有监察天下之权。

这等大事,锦衣卫要是不插手的话,那才是怪事呢。

说着李桓深吸一口气,神色之间带着凝重之色道:“赈济粮被鞑靼人所劫,绥德州百姓如何了?”

那些粮食可是一州百姓的救命粮,李桓真不敢想象,没了那些粮食,绥德州的百姓将会如何。

果不其然,听了李桓的话,杨一清脸上露出了几分沉重之色。

好一会儿杨一清方才开口道:“绥德州十几万百姓饿死者多达两万余,下官抵达绥德州,第一时间拜访绥德州各家豪强、商户,总算筹集了四千多石粮食,每日施以稀粥,总算没有再有大规模的死伤,只是那些筹集来的粮食怕是坚持不了几日了。”

说着杨一清向着李桓拜了拜,一脸恳求的道:“还请钦差大人督促朝廷尽快再度调拨救济粮,下官代榆林一地百姓,恳请钦差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