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李桓的祭拜(第3/7页)

几名守门的老卒正在城门洞之中打盹,忽然之间就听得一阵大地震动传来,马蹄声也越来越近,直接惊醒了守门的士卒。

很快就有士卒打起了火把将城门口处照亮了一片,与此同时一队锦衣卫簇拥着一名身披大氅的年轻人纵马而来。

那几名守门的士卒看到那一队锦衣卫尤其是为首之人的时候不由得面色为之一变,有人更是低呼一声:“锦衣卫指挥使李桓!”

显然李桓如今也算是京师的名人了,这些守城的士卒一眼认出李桓来倒也不稀奇。

陈耀上前冲着那些守门的士卒喝道:“速速打开城门,锦衣卫办案。”

一名守门官强忍着心中的紧张与恐惧,上前冲着李桓一礼道:“下官见过大都督,不知大都督可有陛下旨意。”

李桓居高临下看着那名守门官,只将那守门官看的一头冷汗,无比的紧张,不过李桓倒也没有为难对方的意思。

就见李桓随手自怀中取出一份卷在一起的圣旨来,高高举起道:“陛下圣旨在此,尔等还不速速开城门。”

看着那明黄色的圣旨卷轴,守门官根本就不敢要求去看圣旨的内容,当即便冲着李桓拜了拜,大声冲着身后的手下喊道:“开门,还不快开门。”

吱吱呀呀的响声中,原本已经关闭的城门轰然开启,李桓当即收起圣旨,然后呼喝一声,在数百锦衣卫簇拥下冲出了城门,消失在夜色当中。

陕西西安府

廖家大宅

廖勇看着自家的儿子,嘴角挂着几分笑意道:“粮食可曾入库了?”

廖永光脸上同样挂着掩饰不住的喜色道:“父亲,五万石的粮食已经自王府的仓库转出,存在了咱们廖家的粮窖之中。”

说着廖永光一脸钦佩的看着廖勇道:“父亲你这一招可真是妙啊,赈济灾民的粮食先是进了秦王府的大库,然后咱们再从秦王府的大库将粮食倒弄出来,有了这一道程序,就算是将来出了什么事情,朝廷也追究不到咱们身上来。”

廖勇捋着胡须笑道:“这主意可不是你老子我出的,而是那位布政使吴威吴大人的主意。”

廖永光闻言一愣道:“难怪都说这些当官的心思最为诡诈,他这主意一出,将来事发了,他也可以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秦王府身上去,朝廷难道还能够追究一位亲王的责任不成?”

廖勇点头道:“所以说咱们同这些人打交道的时候,千万记得长一个心眼,该留的后手一定要留。否则的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这些人给卖了。”

说着廖勇看着廖永光道:“这几年经由咱们之手所售卖出去的西安府府库存粮的账册,你可都记好了?”

廖永光当即便道:“父亲放心便是,那账册孩儿记得清清楚楚,藏在隐秘之地,绝对不会出什么纰漏。”

廖勇笑着点了点头道:“这样就好。”

廖永光看着廖勇道:“父亲,儿子听说延安府那里知府黄永昌等人直接将赈济粮转手全部卖给了当地几大粮商,却是用一些发黑发霉的粮食以及喂养牛马的麸糠来设立粥棚赈济灾民,这些日子下来,单单是吃了那些发黑发霉的粮食而死的百姓就不下数百之多……”

廖勇淡淡的扫了廖永光一眼道:“你这又算得了什么,这些官员为了钱粮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任何人敢挡了他们的财路,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将其一脚踢开。”

陕西华阴县

坊间传闻,县令王智自那一日得知县中府库燃起大火,府库存粮被烧成灰烬的消息便直接一病不起。

而主簿汤震、巡检崔纪、典吏丁朝忠等几名县中官员第一时间前来探望王智,并且主动向王智表示,他们各家愿意拿出数十石的粮食来供县令来设立粥棚,赈济百姓。

据说当时县令王智感叹汤震等官员对朝廷忠心不二,皆是国之良吏。

这一日一队士卒押解着上万石的粮食进入了华阴县,而身为华阴县县令的王智面色苍白,硬是拖着病体亲眼看着那上万石的粮食进入县中府库当中。

王智是一名难得的好官,当日那一把大火到底是怎么回事,王智心知肚明,可是他却是奈何不得以汤震、丁朝忠、崔纪等人为首的一众吏员。

整个县衙上上下下,几乎所有的大小官吏皆是汤震他们一党,如果说当真闹翻了脸的话,他这位县令的话能不能出得了县衙都是个问题。

这一次王智为了防止意外,或者说防止任何人打这一批赈济粮的主意,王智直接带了家中仅有的两名仆从就那么直接住进了粮库,堂堂县令亲自坐镇粮库。

粮库门口处,王智看着一脸愕然之色的汤震、丁朝忠、崔纪等人道:“诸位,这是朝廷派发下来的救命粮,我华阴县十几万百姓的性命就指着这些粮食了,明日一早,本官会亲自以这些粮食设立粥棚,赈济灾民,希望诸位能够相助本官,为百姓谋一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