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天下无敌窝里斗(第3/7页)

虽然说此番天子任命李桓为钦差正使,王阳明为钦差副使,有违常例,毕竟朝中文武早已经习惯了以文御武,这一次却是将李桓摆在王阳明这监察御史上面,自然是让不少官员很是不满。

可是考虑到李桓身份的特殊性以及这次也是彻查锦衣卫内部大案,文官集团倒是罕见的没有在这件事情上面大做文章予以阻挠,使得天子的旨意顺利通过。

李桓接到天子旨意之后,第一时间便命令陈耀召集三百锦衣卫,与此同时,谷大用前日所许诺的一百腾襄四卫精锐甲士也由一名百户官的带领下前来听用。

负责统领一百腾襄四卫锐士的百户官名唤赵大柱,名字虽然不怎么样,但是这赵大柱在腾襄四卫之中能够脱颖而出被谷大用挑选出来给李桓听用却是有着真材实料。

年约三十岁的赵大柱出身于地方卫所,其父乃是世袭卫所千户,只可惜他上有两个兄长,所以那世袭的千户官与他自是无缘,但是赵大柱却又天生神力,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于是赵大柱之父便在千年谷大用整顿腾襄四卫营之时疏通关系将赵大柱给送进了腾襄四卫营。

赵大柱凭借着一身强悍的实力在一次军中大比之中进入了谷大用的视线,从一介小伍长一跃成为统领上百精锐兵卒的百户官。

其一身实力之强被谷大用赞为腾襄四卫营近两万人中前三甲之列。

说实话,李桓见到赵大柱的时候还真的是颇为惊讶,因为赵大柱修炼的同样是将门传承的横炼外家功夫,一身实力之强在李桓看来甚至要强出陈一刀几分,绝对是一流好手中的佼佼者。

因为出身世袭千户之家,再加上又在御马监统辖的腾襄四卫营听用,所以赵大柱对于被派到李桓手下听用并无一丝的不愿与不服。

相较于文官集团那种面对锦衣卫或者太监又或者武将之时的那种高傲与不屑,赵大柱的出身显然不会有这种毛病。

尤其是李桓主动与他交手之下,不过十几招便令其毫无招架之力,这一下就让赵大柱对李桓心悦诚服。

看着三百锦衣卫、一百腾襄四卫精锐甲士,虽然说只有四百人,但是李桓竟有一种直面上万人马的感觉。

巡查完了锦衣卫以及一众兵卒,李桓冲着陈耀道:“可曾通知了那位王阳明监察御史?”

陈耀闻言忙道:“陛下旨意下达后,属下已经第一时间派人前去通知王御史前来此地汇合,或许那位御史大人就如同那些文官一样,根本就不记大人将他从贵州龙场那鬼地方调回京师的恩情,故意摆架子也说不定!”

不只是陈耀有这般的想法,可以说在场一众人,包括那位新来的赵大柱也是一样的想法。

朝堂之上文官瞧不上武将,早已经是一个惯例,更何况还是监察御史这样清贵的官员,真要说王阳明会高看他们一眼,便是他们自己都不信。

李桓虽然也知道这位五百年来仅出,儒家最后一位圣人肯定非是凡夫俗子可比,但是他对王阳明的印象更多的是来自于后世的记载,至于说王阳明本人究竟秉性如何,李桓还真不好判断。

毕竟他与这位名动后世的儒家大佬从没打过交道,更是连一面都没有见过。

不过李桓倒是不认为王阳明会因为他锦衣卫以及武臣的身份而对他有什么看法,如果说真的如此的话,那他就不是王阳明,未来的心学集大成者,成为世人公认的儒家最后一位圣贤了。

陈耀看李桓神色平静,倒也看不出李桓到底是什么心思,心中不禁对那迟迟还没有到来的王守仁生出几分不忿来。

看着李桓,陈耀道:“大人,要不要属下派人去催一催对方,大人才是此行的正使,而他不过是一个副使罢了,就算他是清贵的监察御史,也不该让大人在这里等着他吧。”

李桓摆了摆手笑道:“不必,那王阳明又不似咱们一般早有准备,一得了圣旨便可随时出发,再等等就是了。”

既然李桓这么说了,众人自然是老实的站在那里等着。

王守仁自己接到那一份圣旨的时候也是颇为讶异,同时心中那一团不解的谜团也一下子解开了。

本来王守仁被贬谪前往贵州龙场任一驿丞,日子虽然清苦了一些,可是他却摆脱了世俗烦恼与种种纠缠,在那堪称世外清净之地潜心整理一身所学。

就在不久之前,他终于将一身所学融会贯通,悟出了心学一脉的至理。

在整理出自己所学所悟之后,王阳明想要在当地讲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朝廷一道旨意将他召回,并且还是从一介贬谪的驿丞高升成为一道监察御史。

朝堂之上刘瑾权柄赫赫,气焰滔天,而他当初就是因为得罪了刘瑾才被贬谪贵州龙场之地的,按说这种情况下,绝对没有谁会冒着得罪刘瑾的危险将他这么一个贬谪之人调回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