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赐婚圣旨(第3/5页)

“那你这当老子的不错,还是心疼闺女的。”

“真真的,我送货的时候听见的,管家说只给一二等丫鬟做夏衣,一做做两身,外头干活的那也不便宜,用的是吸汗好的软棉布。”

“所以说请个说书先生去府里给小郡王讲故事,三十两在黎王府还真不算什么,当年黎家祖上是干什么的?咱们现如今用的昭州货、两郡货都是黎家的。”

“你这酸了去了。”

那酸的便不说这个,又附和了一些话,过了好一会,才不着痕迹自然夸赞说:“黎王爷还是疼小郡王,听说小郡王不学无术是个纨绔,可托生这个好家世,无聊乏了,有上门的说书人,比不得比不得。”

“我说荀老三,你今个怎么酸不溜秋的。”

“对啊,看着夸,怎么听着不是味。”

“小郡王虽说是纨绔了些,可从没欺压过咱们老百姓,上次有人背后编排小郡王,人小郡王也没掀了饭馆,还多给了赏钱。”

“黎家就没出过恶人,小郡王爱看个话本听个说书也没啥。”

“对啊对啊。”

黎家在百姓心中还是有威望有好口碑的,盖因祖上积累的,一代代人这么攒下来,当官的为国为民给百姓办实事,经商的那也童叟无欺,货物便宜贵价的,东西都是顶顶好的,还常常行善,什么救济院、维修路的,都是黎家出的钱。

那荀老三赔笑说自己没什么意思,糊弄过去。

可一日不成,百日千日,一人说不好,那千人万人,迟早有一日,黎家离分崩离析不远了。

暂且由着黎家狂吧。

说书先生很快就上岗了——工资给的多,不怕砸不下来人。拿京城住小胡同人家打比方,一家十口人,月月吃两回肉,粗粮精米面混着吃,过年过节走动,一大家子人一年也花不完三十两银子。

现在一个月赚三十,吃住王府全包,那就是净赚的钱。赚一月,未来家里起码一两年开销不愁了,可不是争着强着来么。

来了有百号人,已经是多了。

现在会识字写字都卡了一大波人,但凡沾点读书人的边,骨子里傲气着,不可能做‘说书人’这下九流的行当。之所以来这么多人,读书人能折腰过来,还不是因为东家是王府。

总是怀揣着一点幻想,要是被小郡王/王爷赏识中了才华,提拔了呢。

可惜啊。

一面是识字写字,二面是小郡王亲自发的,见了众人当场出了个题目:“下雪、婆婆、谋杀。诸位按照这三个元素,编个千字的小故事,要有趣、引人往下看,别给我拽文,直白点。”

揣着理想的读书人,这下就嘎嘣没了。

他们哪里会写话本子,就是写了也是引经据典咬文嚼字。黎南珠是看一行就放下,让管家送客,那读书人还跳起来不服,说那几个只识字没甚文采的怎么就留下来了?

他做文章哪里差了。

黎南珠:……

“我招说书先生解闷子,又不是请你给我当夫子,考科举。”

“送客吧,觉得不成的,去找管家,管家给各位包袋白米当辛苦费,劳人家白跑一趟了。”

本来还觉得被下了脸,见小郡王还给封白米作辛苦费,再看小郡王脸色并没有奚落嘲笑,当即是心里戚戚,只能走了。

……最后只留下了四位。

都是说书讲故事,更甚自己写话本的人才,四位先住进了小郡王院子后头的院子,一坐就是三日,小郡王没叫就不用过去,也不能乱走动,王府吃喝招待,好日子跟做梦似得。

第四天,侍卫请了两位出去,那两位是耍滑的、闹事的、软硬磨着懒着不想走,问好端端进来又没犯事怎么就赶他们走。

十六是憋不住话的,给两个做个明白鬼,也好警戒警戒屋里偷听的另外两位,大声说:“你们二人,来之前,认了谁家的主,收了哪家银子,我们郡王查的一干二净,现在郡王心肠好,抬手放你们一马,再不走,拿你们下大理寺,严刑拷打,看看藏着什么奸细心思。”

这下两人不敢再闹,吓得脸苍白,有个害怕还告饶,说只收了百两银子,他真不认识对面给钱的,只知道姓王,也没让他干害郡王的事……

“不让你干坏事给你一百两?”十六脸冷了,这老东西拿银子时能不知道好坏,不就是胆大包天想两头挣,当即是都给撵了出去。

主子心好,这两个都轻轻放过了。

……其实也不是黎南珠心善,而是背后人藏得深,再露面那就是一个月后——招人的时候说月结,要是提前出去不就是暴露了。黎南珠懒得为这小事小人,设一个月的局。

对方就是想借着这俩外人把王府敲个缝出来,他们自己带的亲信,黎王府铁桶一般,水泄不通,漏不出消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