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第2/2页)

王都中这些连新王在内的达官显贵们,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大安的军队直接给包圆。

大安成功攻下理山的速度之快,不仅超出理山这些王公大臣们的意料之外,连身为参与者的崔景怀、严向明等大安将领们,也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在他们看来,太子所制定的一切作战计划与安排,都如有神助般,对敌方的一切信息都了如指掌,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可以十分精准地打击对手。

给他们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如何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而且,有太子在大军正式开拔前,当众下达的那些旨令在前,理山的这些官员与百姓们,见势不妙,大多都对大安的军队毫无反抗,给双方都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

这些都极大的加快了大安的军队全面攻下理山的速度,根本没给理山的新王留下反应之机。

走投无路的那些王公大臣为向大安投诚,回手就绑了他们的新王,其中不乏为新王登基上位出过力的势力。

只是成功攻入王都的何殊根本不吃他们这一套,拿下理山王都后,迅速开始清算那些势力。

王涛杰的儿孙,那些当年曾拥护王涛杰叛变的势力,都是被清算的重点。

何殊早就说过,绝对不会对这些参与叛国在的人与势力手软,即便时隔近五十年后,像王涛杰这般活到高寿的当事者,早已所剩无几,她也不会放过那些人的后辈。

这也是她特意选在王涛杰将死未死的紧要关头动手原因,让他在活着的时候,看到大安军队所向披靡,强势攻入理山,他处心积虑求得的一切终成泡影,从而死不瞑目。

哪怕对方没能看到最后的这一点,让何殊感到有点遗憾。

但是因对方之死,导致理山王都陷入混乱状态,民心不稳,给他们大安省下许多麻烦的事,也正是她在早前就已算计到的一个小目标。

听说王涛杰死后还处停灵状态,没有下葬,何殊满意地点头道。

“这样正好,省得孤再派人去掘他的墓了,安排下去,将他的尸体以跪姿封在水泥中,安放到山阳英烈陵园中,再在外层浇上铁汁,孤要让他永世都跪在那里,向我大安英烈请罪!”

听到何殊的话,崔景怀等将领都大吃一惊,反应最快的沈卓不仅表示附和,还火上浇油地添了句。

“殿下英明,只是微臣认为,仅这叛贼王涛杰一人,难免有些孤单,我们最好多为他准备一些同伴。”

听到这话,众人的目光迅速落在对方身上,心中暗忖,这可真是人不可貌相。

莫非这二位的存在,就为证明长相有多好看,手段就有多狠辣?这位看上去温文儒雅的狠人,好像是位状元出身的文官?

何殊很欣赏这个建议,笑着点头道。

“嗯,沈爱卿提醒了孤,将王涛杰的儿孙,那些当年参与叛变者的后代,都照此做吧,至于那些已经死了的,直接掘墓,将他们的骨头给孤扒出来,是该让他们那些老伙计一起做伴。”

不带丝毫温度的冰冷笑容,轻描淡写的语气,说着最骇人听闻的残苛处罚,让在场众将领心中都忍不住生出丝丝凉意,与此同时,还有一股难以言喻的舒爽畅快之感。

他们这才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快意恩仇,用最残忍的方式,报最深的仇恨,让纪念祠中供奉的那些英灵最解恨。

他们不知道的是,沈卓之所以会如此迅速地火上浇油,是因为他在第一时间,就已领会到太子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目的。

就是用最耻辱的方式,将王涛杰等人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警告那些试图分裂大安领土的后来者,即便可以侥幸成功一时,迟早也要付出最让人难以承受的代价。

从京中出发,到正式攻下理山,共历时三个多月,夏季出发,现已是落叶缤纷的秋季。

何殊知道京中已经积下堆积如山的事务,等着她回去处理,所以她没有时间可以耽误。

在理山王都完成犒赏三军的种种事务,正式宣布叛逆已途,理山国从此不复存在,重归大安山阳省,又定下山阳省一些人事安排后,何殊返京一事,就被提上日程。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何殊正式启程返京之际,他们所在的驻地竟然突然遭袭,来者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想要与她同归于尽。

虽有一众手下的拼死保护,她自己也身手不俗,何殊还是被其中一人的袖箭给击中,虽未伤到要害,因箭上涂有毒药,还是让她很吃了一番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