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墓园官司(第2/4页)

就连两个儿子带着媳妇陪着父皇用膳的时候,这韩毅的心气都没有顺过来。

落云听了却不觉得这是愁事,她只做闲话道:“这搁在民间,老人的丧礼也不好从简,不然儿女会被骂不孝。不过也不是谁家都能办得体体面面的,但是穷人也自有法子。我记得自己在乡下闲居那两年,村里就有户穷秀才死了老娘,苦于家里钱银不够,只能厚着脸皮挨家敲门,让乡里提前随了份子钱,凑在一起买了口薄棺,筹备了葬礼……”

话到这,韩毅和韩临风都是一顿,互相看了一眼。

而刚刚新婚的韩逍听了却一皱眉:“你说的那法子,都是穷酸人家的路数,如今太上皇葬礼,我父皇还能跟人要份子钱?”

韩临风缓缓道:“这有什么不可?如今国库空虚,的确需要群臣出些力气啊……”

韩毅也心领神会,眉头一松道:“那么此事,朕就交给你来办了。”

结果当天下午,户部的官吏就被太子韩临风分成了几队出发,先是直奔哭丧哭得最厉害的那几位老臣的府上砸门,然后举着陛下签下字据的借条说,陛下至孝,准备依从诸位,给太上皇举办隆重的葬礼,只是苦于国库无钱,只能管诸位爱卿先借一些。只待陛下风光发送之后,便慢慢偿还。

这些老臣子听得都瞪起老眼,说自己活了这么大年岁,从来没见过堂堂一国之君管臣子借钱的!

领头的官吏陪笑道:“得亏阁老长寿,您今日不就开眼了吗?我们陛下体恤诸臣可能会拿不出银子来,说没有现银,用田地房产来充也可,总归能凑够银子!”

说完之后,他便挥手叫身后的小吏大声诵念着这些老臣名下的物产田地价值几何。

不是要跟死人表忠心吗?岂能一个个卖卖老脸就行?最起码得掏出真金白银,房屋田产才能显示自己是忠诚之辈吧?

这几个老臣是之前在大殿挨饿过的,也清楚新帝有些市井无赖的路数,可是万万没想到,他居然能打着筹集陛下的丧葬费的名头,明晃晃地来府上抢劫啊!

老臣们自是不干,瞪眼说绝不交出田产房契。

结果陛下在大殿上直接撂下脸子道:“原先朕还替太上皇欣慰,有你们这帮忠心耿耿的老臣子。没想到事到临头时,一个个光是能动嘴皮子,却都一毛不拔。你们的家产荣耀,不都是太上皇的恩赏?如今你们忍心看着太上皇寒酸下葬?这丧葬借款便是照妖镜,看看你们谁是假忠臣!明儿朕就张贴皇榜,将你们这些假忠臣的名字都晒出来,若是陛下九泉之下有知,也不放过你们这帮吝啬之徒!”

这下子,鲁国公等世家又站出来和稀泥,表示理解现在国库空虚之苦。而太上皇的葬礼细则制定得实在是太久远了。那时魏朝的国库还没有像如今这般空虚。

若是太上皇泉下有知,知道丧葬如此大操大办,心里也不会高兴的,所以还是想陛下量力而行,不可大操大办。

可是陛下的孝心劲儿一旦起来,还不好压制了,金口玉牙一旦张嘴,不咬下来点肉,怎么能让人怕?

最后韩临风操持着户部官吏,还是从这几位世家大臣那里拽了一圈羊毛,这葬礼也算有了钱银,可以变得体面些了。

那些清流寒门的臣子从头到尾都没有掺和,可是也看出如今的陛下,尤其是太子,当真是混不吝的人物,治理起这般倚老卖老的臣子来时,还真是手段层出不穷。

李归田下朝的路上还对儿子说,他为官这么久,天总算是见了些亮了。只是担心新帝独臂难当,得罪透了世家,不知以后的政路能否推广通畅。

就如李归田担心的那般,最近世家反对新帝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世家创建的书院无数,许多年轻学子也是出身世家,主导舆论,如今许多书院里讨论新政动摇国之根本的也大有人在。

不过,将这反对声浪掀到最高点的,却是一场意外事件。

这事儿正好发生在苏归雁新上任的丰州。因为宗皇后的亲眷之前一直没有封赏,所以落云劝了韩临风能缓一缓,暂且不要封赏自己家的亲戚。

韩临风只是按照归雁的资历,将他略提了提,调拨到离京城近些的丰州做了府尹。

毕竟当姐夫的也希望历练一下小舅子,由县丞到府尹,一步一步来,将来以堪大用。

这丰州书院甚多,是出世家才子之处。当年两代帝师王承桕就是在丰州苦学。死后也依着他的遗嘱,埋葬在他当年苦学书院的后山上。

那后山现在的帝师陵园里,也有各界名流的碑文,堪称一处圣地。

结果均田新政的实施,不少流民寻地开荒,却不小心“侵占”了帝师王承桕的陵园,衍生出了一场意外。

说起这位王承桕乃两代帝师,曾经也是圣德先帝的开蒙恩师。生前荣宠,身后贤名,大魏朝上下谁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