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大匠(第2/2页)

龙神庙原址其实两三百年前就有了,是一位善心居士自五台山请来了文殊菩萨像,并召集乡邻建庙供奉,取名叫五吉寺。

那时的五吉寺只有前后两进,一进供佛,一进给出家人住,用的是晋城本地的传统建筑风格,也就是许问透过院墙看见的那种。

当时建庙的大师是那位居士去附近最大的城市平阳找来的,是魏州一带最出名的一位,名叫陈天缘。

老和尚说出这个名字的时候非常慎重,三个字念得非常清晰。

许问脑海中一瞬间掠过了刚才看到的那幢古朴沉凝,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般建筑的形态,下意识地把这三个字重复了一遍,记在了心里。

老和尚微微一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百余年前,汾河洪水泛滥,晋城平阳一带损失惨重,死伤无数。

普通人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总是又无力又惶恐的,他们只能向天祈祷,把希望寄托在神佛身上。

龙神的传说因此而来,但又有人从佛经中得到启示,化身月光童子的文殊菩萨曾经警告过人们洪水的事情。

他们因此扩建了五吉寺,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修了三进,前文殊,后月光,中间龙神,也是想要借着菩萨镇一镇龙神的意思。

原来从那个时候开始,老百姓对龙神已经不怀好意了啊。难怪后面的民间祭礼会变成那个样子,原来是一脉相承的。

听到这里的时候,许问忍不住心想。

前三进龙神庙的修筑时间在一百多年前,那时候陈天缘早就过世了一两百年了,当然不可能再找他来修。

那个时候最出名的工匠大师名叫黄愚,他出身晋城本地,但是有幸去江南路服过很长时间的役——去江南路服役,对无论哪个地方的工匠来说都是一份上好的美差。

他的建筑风格受到皖派和苏派很大的影响,渐渐将它们与晋派建筑结合了起来,风格仍然以沉凝庄严为主体,但又带上了一些优美与灵动,共同组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跟单一的某个派别都不一样了。

许问恍然。

这就是整体与个人的差别。

大部分工匠,他们的工作其实是延续性的。

他们有自己的审美,会给雇主提一些建议,但那大部分都是“人家都是这么做的”,或者“这么做在功能性上会更好”,不是自己独有的创造与发现。

但也有一些人,他们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思考总结出了自己的东西。

就譬如黄愚,结合三个派别不同的风格,融合并实现成为眼前的龙神庙,这就是普通工匠和工匠大师的区别。

在这个时代,这种人通常被称之为“大匠”。

同样的,武七娘将民间工坊引入全新的管理与规范制作流程,阎箕阎匠官将古老的建筑手艺与一些更进步的科学手段相结合,不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大匠风范?

这样说起来的话,他师父连天青,又是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呢?

许问有点出神,但唯独没有去想的,只有他自己。

这段时间他也许做了一些事情,但那是因为他来自另一个世界,带着积累了上千年的经验与见识。

至于他自己,才刚开始学习,只算入了一点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