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立说(第3/10页)

现在离春秋很遥远了。必须重新出现一种完整的哲学,一旦树立起来,将会使以后的理学消失。而这种理学才是石坚最担心的。

当然赵祯不知道石坚想法。可他知道立万世言,这是多大的功德,比起在朝堂上所做的一些政务,不能相比。

石坚又说道:“当然,到了消灭契丹时,臣会领兵前往。而且这样一来,还有一门好处,契丹各部以为臣醉心著书,不会加以防范,相互之间厮杀更为惨烈。势力削弱,而且百姓痛定思痛,我大宋大军进入后,就可以轻易地化乱为治。这样才可以使整个漠北真正化为我大宋所有。以后有漠北之兵,持新式武器,放万里骏马,只要大宋能消化下来,就可以占领任何一个地方。大宋就会强盛到极点。”

赵祯两个眼睛也放着光。

虽然他武功不如李世民,可也不是傻瓜皇帝。首先是武器,除了生产的几千门大炮,还有步枪近万支,大洋岛的战马不说,在陇右放养的战马就有三十多万匹,加上幽州等其他地方,足可以组织四十万骑兵。因为契丹的衰落,用石坚的话来说,完全可以两线作战。不过为了减少死亡与收复草原的难度,一直没有动弹而已。

马上从苦寒之地带回来消息,相互配合就可以决定消息了。一是粮食的种植成功与否。二是士兵的训练如何。

也就是说,在他手上将创造一个无比大的盛世江山。

可他心里还是不踏实。说道:“石爱卿,为何你不能兼任宰相之职,一边修书?”

石坚再次大笑,笑完后说道:“皇上,我说过,在其位必谋其政。既然修书,将会浪费大量时间,政事怎么办?我更不想开这个头。既求虚名,就不能求其实名。还有修书将会带来巨大的声名,到时候就是皇上理解宠爱臣,臣也是高处不胜寒啊。唯一之计,只好学一些大臣,在朝堂上不发一言,以求自保。那样还不如不担任这个职位。”

马上石坚要修书立说,还有那一天奇怪的天气,还不知道老百姓怎么说。只有放下权利,一些大臣才不会罗嗦。有得必然有失。况且他抄袭来的《三字经》开始普及,还是小皇帝下的圣旨。自从孟家那个小姑娘一边往回返,一边就将这本书公告天下。毕竟跟了父亲那么久。不可能不知道这本书的教育价值。

小皇上听了后,立即命人将这份手稿拿过来。不过是按照市价买过来的,可怜这一对孤儿寡母的,看到上万贯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这些钱带给她们是福是祸,石坚也不能预测。别说是好事,换成人民币可是上千万家产,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未必是好事。后来他还派人查看了后事发展。结果这一家三口人回到乡里,不知道多少亲戚啃一口。只是畏惧石坚名声,还没有到做歹事的时候。结果楚州海客唐家听说此事,吸纳了一批钱让他家有一个小股份,并且主动为她家购买了一些田产,将这些钱化为不动产。才免去一场窝事。

用石坚现在的想法来说,就是人性天生是善是恶?一个也不是。树直则直,树弯则弯。虽然遗传因素会导致人脾气有些差别,如暴燥,如温婉。可暴燥的人就是坏人吗?温婉的人就是好人吗?就象好人什么都是好的?王曾肚量同样没有王旦大,有些刚急。李迪失之于细。薛奎判断力稍有欠缺。等等。如吕夷简所有都是坏的?同样也希望朝廷强大,这一点就比夏竦好。但夏竦眼光毒辣,非是范仲淹所能相比。而范仲淹失之于愚,变通不足。虽然他是改革派。再如岳飞失之于傲慢,诸葛亮失之于小心。都有欠缺,不可能黑白那么分明的。

商人一定是驱利而行?错。只要朝堂主动感化,杜绝官员受贿不让他们搞小动作,再用一些措施感化,同样还是好人。比如这个唐家,虽然有一点巴结石坚味道,可立意却是好的。不然这一大堆钱在手上,还说不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小皇上将这份手稿买回来后,私藏是免不了的,但在这之前,却刊印成书,成为一个教本。其实老儒看到这本书后,也无话可说,《三字经》中宣传的一些愚忠愚孝是石坚最不赞同的,可这些老儒欢喜啊。

只是他们不高兴的是出自石坚之手。就象契丹突然出现了一个才子,跑到宋朝来,无论诗词歌赋,都比宋朝所有才子强,将作何感想?

这个道理同样。石坚对儒家持有的态度不恭敬,连孔子说的话也让他诡辨成错误的。而且他还搞了一个格物学。偏偏《三字经》是石坚写出来的,这对于他们这些大儒也是一种讽刺。

可对于现在的石坚来说,是一件好事。写了《三字经》出来,为他在经义上的造诣增加份量,再加上那个莫明其妙的天气,民间传言纷纷,这为他修撰经史子集时,增加威望与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