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真理(第2/3页)

说到这里他突然一转话锋,说:“可是我也说过一句话,凡事有利就有弊。佛说有三十二相,龙生九子,食百样米,有百样人。每个人的喜好、观点、思想都不相同。因此每个人心中的真理也不相同。有的真理浅而易见,大家能达到统一。有的真理深远,很少能让大家明白。春秋时子产治国一年,老百姓都说,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举国百姓都想杀死他啊。可三年过后,又说,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这是孔子眼中的仁人、惠人。施行真理都如此艰难。真理,是何等的深远。连我,也不敢说把握了它一丝半点啊。”

说到这里,石坚长叹一声。

就是到现在,许多老儒还用仇视的眼光看着,也许到几百年后,大家才能认识格物学的好处吧。

“再说交子。作为货币,它携带轻便,成本低廉,便于操控。国家经济繁荣时,可以多印刷交子,国家经济低落时,可以收回。更不论比于金属货币,它更利于防盗、防抢。可从它发行后,经过多少风波?明明知道它的好处,可一些有心人起了一些谣传,于是谣言四起。交子崩溃。这同样是言论的坏处啊。谁能告诉我,怎样让大家都有发言权,而将老百姓的需求上达视听,又让老百姓不会被一些有心人利用?”

一句话问得众人哑口无言。有几个师生开始露出沉思,但大多数人还在疑惑,这样一来,究竟还是进谏对还是进谏不对。如果按照石坚所说的,接近真理,请问,连石坚自己都说他没有摸到真理一丝半点,他们谁敢说接近真理了?

说到这里,石坚再次拿起了大笔,在纸上写下第二个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众人看了会心一笑,这个对联对得妙啊。可更不明白了,这个真理与进谏,与芦苇竹笋有何联系?

其实到了这里,已经有更多的人明白石坚的意思。但石坚还是给他们解释道:“这幅对联表面意思我不用解释了。我刚才说过,必须要进谏,但进谏的一个最好前提,就是要使自己的想法无限地接近真理,才不会被事物的假像所迷惑。可怎样才使自己的想法无限地接近真理,那么只有一条,多读书,多学习知识,多看多想。如果没有了知识,就象墙上芦苇,山中竹笋,为了使自己的仕途一帆风顺,只好献媚于人君。邓通为汉武帝吸脓,虢石父让周幽王烽火戏诸候,沉客卿刻剥百姓取悦于隋炀帝。最后祝国秧民。因此我第一幅对联先写了,读书声。先读书,后关心天下事。多读多想,然后才能使自己发表的讲话无限地接近真理,真正的利国利民。”

终于明白了,石坚说到这里,目的是叫大家好好学习。

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虽然不反对学生参预政治,如他前世的五四运动,震惊了整个昏睡的国家,可石坚还是希望学生多读书。本来学校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学习的,而不能舍其本求其末。学好了知识,走向了社会,思想成熟了,有了知识有了阅历,才能更好地进入政治。

石坚说到这里,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再次写下第三幅对联: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写完后说道:“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各位同学,现在不但我,你们的蔡校长,三位世子,每天繁忙之余,还在手不释卷,学习知识。”

守节、允弼、允让三个人都欠了一下身,说道:“岂敢,岂敢。”

石坚冲他们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可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光阴是青年时代,就如这欣欣然的春天一样,充满了勃勃生机,记忆力最旺盛的时间,也是学习的最佳时间。所以本官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你们亲人对你们的期盼,不要辜负了朝廷对你们的期盼,更不要辜负了你们自己。到时候哀叹少年不努力,老大空伤悲。”

说到这里他压了压手,话讲完了。

再次掌声传来。

蔡齐在他耳边说道:“石大人,今天说得好啊。待会儿老夫请你喝酒,如何。”

蔡老头子是真心感谢石坚啊。这一次师生们回来,蔡齐明显发现了一些不好的气氛,许多师生忘记了他们本来的目的,对政治表现一种狂热的气氛。毕竟经过多名师生遭到迫害,现在朝廷给他们一个公平,这也代表着他们努力获得了成功。不是这种气氛不好,而是太热了一点,让蔡齐很担心。

石坚这一勺冷水浇得正是时候啊。

石坚听到老蔡同志说了这一句,好啊。这个老蔡品性好,性子直。那也意味着他们不会经营,更不会贪污受贿。虽然工资高,但京城物价贵,居不易之。其实生活也不算太好。至少他们连石坚一家那样的开支都无法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