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得道(第4/4页)

现在再没有一个人嘲笑石坚了。到现在石坚无论经义,还是佛教故事,信手拈来,滔滔其谈,连高僧圆觉都在听其教诲,那个敢笑话。只是躲藏在宫墙外面的小宫女们,一个个看着石坚,眼光流彩缤呈,艳羡的。

“说到底,修佛的重要环节就是空与放。只有放下一切,才会修成大道。可为什么连佛都出现执迷呢?来,我再来说一段话,大家就明白了。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什么一切诸佛?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象这一世的释迦牟尼佛一样,就是在第五个劫数里。这一劫叫贤劫,共有一千个佛出世,释迦牟尼是第四位。当然这个劫数也很长,长到我们现在都没有办法用数字计算。为什么佛来应世。我刚才说过佛已经跳出三界外,跳出去是超脱,跳进来是救世。存了念头,就会有劫难,所以佛也遭到魔邪袭击。”

说到这里时,圆觉已经有所“悟”,眼睛开始明亮起来。

石坚继续说道:“一开始入世时,虽然佛有强大的慧根,可也要学习。跟谁学习的?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也就是封神演义里的那个燃灯道人),于法所得不。入世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一边帮助世人超脱,一边自己也要超脱。所以在世间的如来佛祖与在三界外的如来佛祖等于是两样的,这个佛祖还不能说领悟大道的佛祖。”

这句话说完,所有人大哗,可不知道如何辨解。有道理啊。如果超脱了,还要学习做什么?就象孔夫子什么都是对的,何必来句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的话?

“因此,我佛在这世间说的话,还夹杂着念着,但我佛早有慧根,经义中的真义还在。不必求其末,而忘其本。在这里我还说一个故事证明一下。唐僧到了天竺后,在一个雪山看到很长很粗的头发。他看了半天,认为这下面很可能是一个人头,而且还不是这一劫数的人头,有可能是上一个劫数冰河期的人头。于是一挖,真挖出来一个高大的人来。这个人还在盘坐。唐僧就拿了一个引磬在他耳边敲,将他出定了。他就说了,他是释迦牟尼佛前面的迦叶佛末法时代的比丘,出家自修入定,等待下一个释迦牟尼佛入世向他请教。唐僧就说了,释迦牟尼佛也涅磐了。这个人就说了,那么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弥勒菩萨前来。唐僧说,就是你等弥勒佛也要出定才能找他,这样入定下回来有谁来喊你。这个比丘一听对啊。于是听从唐僧的话,出神。投到尉迟恭家中。但唐僧找到了这个孩子后,却认不出来他了。可这是皇帝下命令,让他代太子出家的,这个孩子说了,我出家行,但有一个条件,一车美女服侍我,一车酒肉,一车书。这就是三车高僧。这说明了一点什么,习气未除,一转胎,习气就明显现出来。但佛不同,生于天地之间,可他是来救人超渡的,这个习性了跟着沾染一点。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有这些矛盾的经义之说。”

众人再一次面面相觑,这个好象没有那个人提过。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但是圆觉却俯下身体,对石坚膜拜说:“阿弥陀佛,大善功,大善德。”

但石坚不领情,一脚踢在他屁股上,喝道:“大和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说众生平等,我佛非我佛,即为修道,何来高僧之说!即为修道,何执迷于国事俗事!即为修道,何来你我他,生死成败!去!”

又踢了一脚!

但这个圆觉也不生气,也不高兴,将手中钵盂往地上一放,一拍手真的扬长而去,一边离开一边说道:“何为来者何为去,何为高僧何低僧,风吹大海波浪阔,风过海面镜子平!”

众人被这一变故,再一次惊得面面相觑,这是怎么回事啊?

石坚心里面也忐忑不安,老和尚,你腰里可带着一点钱啊,不要什么都空了,连化缘都不化缘,到时候被我忽悠疯了,活活饿死,那可是大罪过。

众人一起大眼翻小眼,看着石坚,不知说什么好。正在此时,宫外有侍卫跑来报告,原来这个大和尚走出宫后,就在皇宫门口入定了。

得道了?

这一下热闹了,什么国事也不管了,连宫里的贵妃皇后们也不顾抛头露面,从殿后跑出来,跑到宫外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