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龙潭虎穴,莫问(第2/4页)

王朝答道:“当然也不可能让你这样大摇大摆地进入。明天还要到县衙登记注册,经过叛党的官差验查没有问题时,再颁发新的路引,这样才可以正式在叛区行走。”

这样一说,明白了。如果是士兵,在脸上会有刺字,但是探子,这也没有办法,只有看举止,如果探子高明,只好细查了。其实路引还只是一个形式,连李织也知道朝廷有专门的机构伪各种证件,就是用路引来限制这些人不能到处乱跑,可人家也许藏着更多的路引,可以让他们将整个叛区跑个遍。这些路引李织还拿过来看过,她自己也辨不清,最少印刷术不如人,特别是石坚最喜欢做这事,连契丹皇帝的玉玺也照样敢伪造。

其实说到这里,王朝又想起了石坚和蓉郡主聊天时说过的一些话。那就是对朝廷的品价。石坚说过作为一个朝代,大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贤明程度都是爱加加(A++),爱加加是什么?他不知道了,但知道一定是很好的意思。可是宋朝的军事制度是最大的错误。真说起来宋朝对士兵是最好的,用的是募兵制,也就是你终生当兵了,不做其他的事。而不象其他朝代用的征兵制,打仗时就召集在一起,不打仗了,各自散伙吧。因此这种做法仁道,但开支巨大。这不是一万两万,而是八十万常规军,也就是宋朝所说的禁军,还有也许数量更多的乡兵厢兵蕃兵。换作其他朝代,十万也养不起。戚继光三万新军最后还不得不散了,没有钱来养。(这个石坚没有说)还有一个原因,朝廷是有心,却办了坏事,一是现在宋朝百姓生活富足,不愿意拿那么一点军饷。同时因为这种军费巨大,想像一下,一个有可能人口在两亿(宋朝只计户数,那个人口数到现在都在争执,但都一致认为不准,不然一户只有一点五个丁),要发一百多人的工资?同时还要养活他们,还有各种装备,这个开支是多大?因此时常拖欠军饷,士兵有时候吃都吃不饱。于是逃跑,宋朝为了防止他们逃跑,在他们脸上刺字,有时候拉来囚犯充数。这样反而战斗力在下降。

还有一个原因,宋朝政治制度一个特点,专权少,麻烦多。一道决议下来,要多少道手续通过,有时候连皇帝说话也不算话。因此北宋时大臣胆特大,议论朝政那个尖锐,如果放在清朝,估计最少有一大半大臣该斩死了。这有那么一点民主气息,可在军事上成了麻烦,大麻烦。前方告急,后方还在争执是打是和,于是连着士兵,将军们也在争执,我们是打是和。这样仗还能打好吗?

第三就是文臣管武,干脆叫爱因斯坦带着联军登陆诺曼底,或者叫李慧带领大军战契丹得了,反正换汤不换药。这不是在胡闹?虽然武将专权没有了,连岳飞都让秦桧剥皮拷后再斩,况且其他武将。可这种仗能打好,唯一有亮点的就是范仲淹,也只是没有犯下大错,连韩琦都犯过严重性的错误,然后看着陕西百姓家家戴孝,这个韩大人眼中含泪,不是他无心,他有心但无这个力,或者有心办了坏事,就象吕夷简一样。

石坚改革禁军,也就是借这次禁兵的无能,裁减士兵,然后让厢兵改土归流,以乡兵为主。这样下来,军费将会减少到四分之一。如果将这军费用在士兵待遇或者训练上,可以想像,士兵的积极性将会增加多少?

对于石坚所谈论的这些话题,王朝不敢插言,他只负责站在旁边保护石坚。但听得觉得很有道理。就象邪教,如果象宋朝这样玩,估计一个月下来就垮台了。人家用的就是征兵制,平时耕种,不断地抽调,执行任务,还有训练。这样军事农耕两不误,而且负担也小。这也是为什么那一队士兵看到他们给了钱,一个个眉开眼笑,因为他们没有军饷。

可是王朝也觉得这样不好,最少相互呆在一起时间短,缺少配合,训练度也不够,因此战斗力反而更差。可到底选择什么制度呢?其实他误会石坚意思了。石坚是将常规军裁减成在五十万人左右,让他们形成真正的精兵。然后辅以民兵形式。这样要军队的数量有数量,要质量也有质量。

下半夜安静下来。现在石坚还在朝中忙七忙八,至于周围的军队防守都成问题,如果进攻,将会出现漏洞,天理教就势打开一个楔子,将局势糜烂的范围扩大。因此,李织也不慌。而且麦子也要成熟了,必须尽量提早收割,至于秋收,李织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随便农民去玩。或者她希望最好农民不种植才好,那时候才会让宋朝有大麻烦。现在叛区很平静。

第二天他们起床,进了城后,领了路引。本来韦晟也是半拉子商人,家中还有一些产业,富人练武嘛,装起来也像。至于其他人,更好说,带来的护卫。事实上进入叛区的商人都带着护卫,不敢不带,如果出事,打官司都无处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