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红鸢的要求(第3/5页)

赵堇又问道:“修成了正果?”

看来经常听这个海印国师的演讲,她也受到了毒害。加上石坚开始看到海印的邪光,这让他感到担忧。但他表面还是不露声色,继续说道:“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十八个国王、三千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历时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这才是真实的唐僧,真实的西天。”

“臣当时写这本书时,只是用意鼓励人们进取,向善。其实所谓的西天,现在我们大宋的商人经常到哪里交易。哪里根本不是什么乐土,相反的有许多国家,动乱不止,远远没有我们大宋繁荣昌盛。最残忍的是天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个阶级。除此之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阶不属于这四种种姓阶级的贱民。当时种姓间不得通婚,违者处罚相当严重,甚至可能处死。象臣这样,就是功劳再大,别想向公主求婚,就是想领兵为大宋效力,作为一个普通的士门,连资格也没有。因此,臣十分感谢先帝,太后以及皇上,还有为打下这么一个开明的王朝的太祖与太宗。”

刘娥更是高兴,她说道:“石大人,也不必自谦,先帝以士待你,你也为朝廷尽力尽心。这才是君臣相宜的典范。”

“不敢,那是臣作为臣子应当做的,”石坚说:“然后他开始带着大量经书回国。直到贞观十九年,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二十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及至麟德元年,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前后共译经论七十五部,总计一千三百多卷。所以不论他对我们华夏造成什么影响,但这种追求的精神,永远是华夏所有人的骄傲。”说到这里他声音变得低沉,众人都从他语气里感受到那份庄重与敬佩:“他的舍利子现在还在江宁天禧寺里供奉,臣侥幸得到一观。(这是宋朝,现在包括日本、台湾、印度,世界共有九份唐僧舍利子,都当成了国宝)”

听到唐僧舍利子还在,连赵祯也跃跃欲试,想去观看。要知道石坚写的《西游孝记》,他可是看了好多遍。但想到大娘娘一定不会同意,这才黯然。

石坚又说道:“其实佛教创于近一千六百年前,也就是相当我们中国的春秋开期,与中国的儒术差不多。创始人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他在青年感受人世变幻无常,想找寻解脱人生苦难的办法。最后出家修行,悟出佛教的教义,在恒河向民众传播。随着信徒越来越多,形成佛教。他八十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但后来随着环境时间不同,人们理解也不同,开始分为上座部与大众两派。五百年后,人们开始对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又发生争议,分裂成中观和瑜伽行两派,也就是空宗与有宗,将早期的佛教贬称为小乘。但这时空宗经过龙树与弟子提婆发扬光大,远盛过有宗。直到九百年后,有宗经过无著和世亲提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后,有宗开始超越空宗。到了唐初,密教开始盛行,唐末,密教再次分为金刚乘、俱生乘与时轮乘。相信以后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改变,还会将再次分裂下去。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汉朝,分为藏传、南传还有西传三种方式进入中国的。也是种类繁多,象大乘唯识、三论、华严、天台、真言、净土、禅和律八宗,还有更为混乱的密宗。佛教到了唐朝最盛。以致有段时间,百姓忘记了从事生产,一心想解脱成佛,都严重危害到国家的利益。所以韩愈才写了那篇著名的谏文。”

说到这里,石坚行了一礼,说:“因此臣认为,不管什么教派,都是人创造的一种对社会反思的思想学术。至于诸神,臣不知道有没有,但至少臣认为这些教派鼻祖值得世人尊敬,可决对不是神。就象臣一样,外面的谣传很邪乎。可是臣知道,如果臣犯了大罪,太后将臣推出去处斩,保证一刀下来,臣就一命呜呼。”

石坚一句话,使得刘娥与赵祯还有一干宫女们听得,全部笑得前仰后合。

石坚这才正色道:“因此臣认为,不管什么教派学术,应当是维护国家繁荣昌盛的,这种教派和学术,太后与皇上就是主动鼓励它。如果它是反对国家和百姓的,就要制止它。也就是说它们是太后与皇上掌控国家的另一种武器,是太后与皇上手上另一把刀,但这把刀是皇上与太后用的,而不是刀来用皇上与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