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三杀(上)(第3/4页)

元昊听了气愤地瞪了他一眼,心想当初就是你鼓动我向宋朝进攻的,现在搞我这样狼狈。不过他还好,不象他晚年那样昏庸,知道这是遇到了石坚,没有办法。张元还是有一些本事的,至于在他的策划下,与吐蕃、回鹘屡战屡胜,就是上次大败辽国他也有功劳,否则现在元昊都能将他送到宋朝,让宋朝人将他千刀万剐得了。

但这一切还是需要时间。

这时候,第二次出使西夏的苏仕国又说道:“不过考虑你眼下的处境,就这么一点大军,又要防备吐蕃,还要防备回鹘,同时还要防备契丹,以及臣属于契丹的北阻卜部(外蒙古中部以南),当然还不放心我们石大人,也要防备我们。”

最后一句,让元昊哭笑不得。废话,你们石坚说不打就不打我们了?恐怕你们那个石坚连在夜里都在作梦想一气呵成将我们西夏拿下,变成你们宋朝的地方。

苏仕国又说:“因此我们石大人说过,要派一支部队对我朝商人护航。当然人数不会让你敏感的,只有三到五千人。当然,这个你不同意的话,那么你既然收了税,就要对我们宋朝商人的安全负责。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还有要交出杀人与抢劫的凶手。”

元昊没有办法,凶手,那么多部族参加进去,他怎么敢交,并且以后的安全他也不敢负责。当然石坚派人负责商道,肯定不怀好意,但既然你们负责了,以后出事我也不会负责了。

谁知道苏仕国听了却一口答应。

不久以后,宋朝真的派了五千军队进入了河西夏走廊。而且他们纪律森严,从来不忧民,并且也没有要求瓜分税务。有了他们的帮助,加上沿路各部的配合,狠狠地打击了几次的强劫者。

看到这种情况,元昊甚至暗中鼓动了一些大的部族配合强劫,想将这支宋军歼灭,让宋人不战而退。

然而他也料错了一件事,那就是现在的宋军在石坚的指挥下,或者说只有石坚站在背后,对西夏人就有了心理上的优势。并且还有了沿路各部拼命护航,主动配合,他们也没有占在下风。同时,每隔一段时间,陕西过来一批人将原先的人换下去,使得这一支宋军不至于久战劳累。同时,宋朝商人意识到这条商道存在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存在着无数的危险,于是都将商队组织在一起行商,使得规模壮大。他们自己很少出面,大多是高价聘请在陕西的蕃子护航押运。这些蕃子也十分勇敢。这些蕃子更在护航之战中主动参战。这样,宋军与河西走廊各部反而占了上风,很少让这些部族得手。相反几次交手时,让这些部族损失惨重,这无疑使这些贫困的部族雪上加霜。

而且这样一来,也使得河西走廊各部与其他各部开始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加上这支宋军的纪律严明,对河西走廊各部秋毫无犯,几个月下来,这些部族全部倒向了宋朝。

现在元昊要是命令这些部族进攻宋朝,有可能这些部族都会对元昊倒戈。

这让元昊急白了头发。他还不能出动军队,否则一旦让石坚知道,那么更好,没有的话说,直接有理由进攻了。

还有他的担忧不是这一处,看到这一场商道之战。也助长了其他部族的勇气,他们开始吞并小部族。现在西夏有许多亲宋的部族,毕竟宋朝在这里还统治过一段时间,如果不是后来的夏竦胡作非为,亲宋的势力还要更多。这些亲宋的势力在两国交战中保留了一些勇士,因此现在这些部族在侵并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壮大。

元昊在两场大捷后,对这些部族进行了压制,可石坚在陕西却在暗中支持这些部族。这让元昊的压制没有起到作用。于是这些部族在各自吞并过程中,渐渐地成为西夏的大部族。

这也元昊头痛不已。如果在前两年,他可以直接向对山遇惟亮一样,动了杀机,但现在他不敢动。如果一动,这些部族造起反来,石坚手里三十多万大军在陕西可不是吃醋的,他不乘机进军西夏才怪。

他头痛的不是这两处,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让他更加头痛不已。许多挨着宋境的部族已经感到西夏明年春天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于是举族搬迁到宋境。就是内地的一些部族也在向银川平原和转移,他们还振振有辞地说:“我们马上就要没有粮食了,不能让我们全族人都饿死,看看到银川来有没有一份生存的机会。”

实际上什么机会,他们在一步步迁移,先迁到银川,然后接近盐州韦州等地,再进入宋境。

这一个功劳一是归功于石坚在陕西执行的民族平等政策,还有让这些蕃人成为宋籍的可能,渐渐地这些情况也传到了西夏。二是那些护商的蕃子对这些西夏部族人的鼓吹。虽然他们是有危险,可那些宋朝商人出的薪水很高,看到这些蕃子生活艰难,他们心中也是十分戚戚,在和他们聊天时,一边对这些西夏蕃子抱以同情,一边说起自己在宋境生活时也是得意地眉飞色舞。这让那些走投无路的蕃子部族全部动了心。在强劫商人付出很大牺牲时,现在看起来成功率还很低。而且还要面临其他部族的侵吞。这个日子没有法子过了。并且他们也看到宋军虽然打起仗来凶残,可不招惹他们,还是十分客气。有时候他们还向与他们交好的蕃子各部带来礼物赠送。这一点更让他们坚定了迁移到宋境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