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跟我走吧(第2/3页)

这吸引了宋朝百姓所有人的眼光,朝廷将要收复幽云了。提起幽云,这是宋朝人心中永远一个痛,现在国家富强了,又有了新武器,还出现了许多有本事的武将。是该收回幽云的时候了。

可是没有了那个少年,朝廷能成功吗?老百姓再一次地将目光转向了那个少年。可是那个少年就象是从人间蒸发,不见影踪。但调动归调动,刘娥还不至于头脑一发热,马上攻打辽国,她在等元昊动手。

她甚至想,朝廷弄出这么大动静,那个少年应当上份奏折吧。可是依然没有消息。不对,消息是有了,可十分地不好。

和州传来,石坚造出一种新式笔,叫钢笔。这种笔有点象那种鹅毛笔,但不象鹅毛笔那样有时会滴墨在纸上,还能反复使用。这种笔的笔尖更细,这样会使书写时节约更多的纸张。同时附带着一份印刷的钢笔字贴,上面教人们怎样用这种笔书写。

这种钢笔一问世,就被抢之一空。一是人们对它好奇,二是它售价不高,最主要还有一份石坚写的字贴。按照现代的说法,这是一份很有收藏价值的商品。

但石家还没有消息,继钢笔出现后。又生产出一种新奇的东西,方便面。其实石坚早就想生产这种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可缺少辣椒,还有调料包。后来因为海客的引进,辣椒也开始出现在宋朝,他又用纸包代替了塑料包,使这种生产成为可能。虽然前世痛恨这种东西,甚至某段时间,他都吃厌了。但这种食品确实有时候给人们带来方便和时间。

对于石坚能想出新产品,而且还能用它来赚很多钱,刘娥是知道的。可这次不一样了。原前石坚每造出一样东西,都要将它的利润交给朝廷。但现在过了一个多月,也没有看到石家动静。敢情现在石家财源滚滚,那个红鸢小丫头每天数钱都数到手软,可朝廷没有看到一分钱。

于是她暗中在向和州知州批折里提到此事。这个知州也不是傻子,立即到石家探测口风。这才知道这些方子全是石坚派护院送来的,至于石坚在哪里,连丁圃也不知道。

不过看到这个知州不断地追问,丁圃警惕地说:“干嘛,我可告诉你,我们家少爷现在不做官了,想做一个小财主不行吗?朝廷可不要与民争利。我们家少爷已经为朝廷争了不少钱了,难道朝廷还嫌不够?连我家少爷准备养老的钱也想抢去?”

刘娥一听傻了。养老?石坚现在要养老,刘娥差点气得想笑。可这样一来,石坚真的想做一个富家翁?

现在她也发现每当有事时,首先就是想起这个少年,这个少年也不计委屈,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往往是一针见血。这段时间,离开了石坚,她也想借这个机会,消除石坚的影响。对于一个朝廷来说,过多留下一个臣子的痕迹,可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她却发觉是多么艰难。

现在朝廷又开始为是不是出兵辽国争吵了。有人说借此机会将进贡给辽国的款子压回来就算了,万一有闪失,那个后果谁也付不起。还有人说元昊不可信,现在把许多英勇善战的将士抽出西北来,正中了元昊的诡计,这一派是坚决的石派。还有的说,元昊无非是想开疆辟土,向宋朝进攻也是这个目的,向辽国进攻也是这个目的,同样夹山一带有许多盆地平原,也十分富饶。他何必非要招惹宋朝。不一而定。吵得刘娥都不知道听谁的好。

果然面对如此重压之下,辽国也派使者向宋朝责问。由于朝议未定,刘娥也只是搪塞,这是宋朝军队换防,请辽国不要误会。总之,现在大胜之下,她反而很乱了。

其实也难怪,现在的刘娥比历史上的刘娥还要差。毕竟以前有石坚管事。看似石坚并没有参与多少,可石坚凭借着他强大的历史知识,一次次地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有了这个方向,所有事务处理起来,也就简单了。这一点就如同一个陌生人遇到繁杂的岔路口,但只要当人指正一下,行程就变得简单,可没有人指正,任谁也头痛,不能每条道路都尝试一下吧。而且让石坚这么一弄,刘娥还缺少了自己判断能力的磨练。

石坚要是知道这结果,也不知是什么想法。

五月末,梅州。

梅州,南汉时称敬州(宋史称恭州,晕,不想考证了),宋初开宝年间改。那时候的两广与现在的两广不一样,因为天气热,所以居民少,象梅州面积比和州还在大,可人口却只有它的三分之一。这还算好的,有的州,如封州连和州的十分之一人口也没有。当时整个两广路加起来也不过五十来万户,而一个开封府就有它的一半多。

不过小皇帝心也不坏,将李衡调到梅州。梅州还不算太南,它挨着江西、浙江,而且还因着靠着海,所以还有一点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