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报纸(第3/4页)

吕夷简后面的一句话差点让丁谓噎死。你只是一个开封府尹,我可是一个宰相,凭什么和你火拼。

王曾与晏殊一班人又站在旁边偷笑。

看到今天丁谓接三吃憋,刘娥也感觉够了。无他,只要将丁谓的气焰打击下去也就行了,也不能太过。她还是要用他的。于是她说道:“你们就别吵了。现在新年之即,哀家希望你们都是和和气气的,为大宋多做一点实事,不要老是吵吵闹闹的。”

众臣听了她的话,唯唯诺诺,可心里却在当作耳边风,和气?见鬼吧!现在朝中以石坚王曾一派和丁谓钱惟演一派已经势同水火,怎可能和气?不过那些中间派却清楚地看到今天丁谓已经屡屡受挫,他们不由地在心中暗自盘算着以后的退路。

刘娥说道:“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

然后她又想起来了什么,问道:“石侍郎,这个报纸好是好,可印刷成本太高,如果时间拖得太久了,也失去了价值。”

呃,果然是一代名后,知道更新快的意义。石坚沉着地答道:“微臣还有一件事要向太后禀奏。”

“哦,快快奏来。”刘娥在帘后看到石坚说这句话时并没有皱眉,知道只要他没有皱眉就是好事。

石坚说道:“先帝赐予微臣教导的那些学生们,现在已经将活字印刷研发成功。现在印书成本将会大幅降低。如《论语》只要人物充足,只是半天不到就能排版印刷。一部《春秋》从排版到校正也不过只要一天多一点时间,就可经结束。并且拆下来的活字还可以继续使用。因此雕刻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并且时间也快。”

“哦,有这样的事?”这些大臣全都吵了起来。现在印刷的最大成本就是雕版,象真宗在世时,为了使石坚写的《资治》和《伪尚书考》能够迅速让大臣观看,可以说将京城里近千名雕刻工人都请来,还加班加点,还花了好多天才完成。所刻的雕版都堆了十几间房屋。如果真的如石坚所说,书籍将会便宜好几倍,也就是说这天下将会增加许多人读起书。这可以说是同仓颉造字相媲美的功绩。

连赵祯也从龙椅上站起来。其实他老早就知道石坚在和州就带着学生在搞这件事,但现在成功了,他还是激动万分。

石坚微微一笑,说:“我什么时候打过逛语。现在样品都已经由学生带到我家中。因此我才想出报纸这件。还有一件事,微臣也在此禀告太后与圣上。”

“快快奏来。”刘娥在帘后也十分高兴。可以说这是自真宗死后她听到的最好消息。

石坚说道:“刚才微臣在奏折里已经说过,报纸可以通过收取微量的费用来节约成本。但是随着销量增大,长久下去也是一个负担。”

是啊,刚才只顾得思考这报纸所带来的意义和这个少年所说的三个主编人选,但没有想到成本。虽然现在这少年说发明活字,可还有纸张,油墨,特别是各地州府所经驿站动输的成本,研竟成本会达到多少,人们会不会买起?如果定价过高,人们买不起,就起不到石坚所说的那种作用,但如果定价太低,朝廷不能长久补帖下去。

石坚又递上了一本奏折,说:“微臣这还有一份奏折,如果按照微臣奏折上所写的那样去做,不但使报纸增加收入,甚至可以说不用向读者收取费用就可以将成本收回来。”

这怎么可能?这些大臣都大眼睁着小眼,不过都知道这少年才冠天下,就如他所说如果他要发财,可以迅速成为大宋首富。就不知道他想出了什么点子。他们都眼巴巴地望着石坚手中那份奏折,要不是刘娥和赵祯还没有观看,他们都想把它抢过来。

这时石坚又说道:“只是这种做法有点争议。”

“哦,你把它呈上来。”刘娥说。

其实石坚这份奏折里就是写着前世报纸上做广告的做法。

可当太监念出后,这些大臣也翻起眼睛,不知道对与不对。不要说是广告,就是报纸对于他们也是新名词。根本没有历史记载可依据考证。刘娥也在犯傻,不知道怎么办。在沉默了一会后,有的大臣说这是各求所需,有的大臣说这是与民争利。就连赵祯也参与其中,说道:“朕认为石大人这道折子很好,这也不是强迫他们交出钱。况且有了这笔广告钱,就可以使报纸成本变得十分便宜。那么天下就有更多的人看得起报纸,这才符合石大人办报纸的真正用意。况且这种产业民间现在没有,谈不上与民争利。”

他还要站起来继续激动地发表演说,却被刘娥制止住了。他本来就很朴素,而且还听石坚说过,平时不要太浪费,国库里必须要有大笔财帛,这样摊到大事时,如发生灾情时就能拿出财物救济百姓,战争时就能拿出财物支持战士作战。现在他整成了一个守财奴。听到能节约国库,自然站起来为石坚摇旗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