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三战时期的圣诞故事(一)(第2/4页)

美国及其盟友在亚洲战场的局势,固然是节节败退,而在欧洲和北非战场的情况,则更是惨不忍睹。

首先,在圣诞节之前的一个星期,苏联红军终于带着一票欧洲社会主义盟友,轻易粉碎了葡萄牙人和少量驻欧美军的微弱抵抗,把红旗插到了里斯本的王宫屋顶,从而把美英盟军的势力彻底赶出了欧洲大陆。

然后,在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下诏投降和葡萄牙陷落之后,为了在西欧保住最后一个落脚点,驻扎在爱尔兰的美军并未撤退,而是逐步收缩兵力,以伦敦德里(北爱尔兰第二大城市)为基地,准备长期坚守。

此外,绝大部分驻扎在爱尔兰岛上的英军,也拒绝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无条件投降诏书,把企图前来受降的爱尔兰共和军代表逮捕或驱逐。同时,成千上万在核爆废土上快要活不下去的英国贫民,也还在拿着各种乌七八糟的破烂武器,继续成群结队地涌入爱尔兰,一上岸就烧杀抢掠,给自己找活路。

对此,已经以胜利者自诩的爱尔兰共和军,自然是怒发冲冠,完全无法容忍。但既然苏联红军忙着扫荡小亚细亚,暂时无心登岛参战,他们也只能拿着苏联最新援助的武器——不知为什么,里面居然混杂了大量的日本军械,打响了一场驱逐侵略者的国土保卫战,期间各种屠杀层出不穷,道德下限屡创新低。

就这样,美军、英军、爱尔兰共和军和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两国民间武装,再加上不时来凑热闹的苏联战略轰炸机群,在这个圣诞节继续把爱尔兰打成了一片血火炼狱。幸好,苏联方面多少为了照顾爱尔兰当局的情绪,公开宣布不再向爱尔兰战场投掷原子弹,改为以燃烧弹和毒气弹为主,这才没有让局势朝着更加崩溃的方向发展,要不然的话,仅仅凭着爱尔兰的这么几百万人口,在核战争之中还真是不够死的……

接下来,在北非战场,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堵塞、亚历山大港的核爆和埃及首都开罗的大起义,这一系列噩耗的纷至沓来,美军已经无法维持对埃及的统治。前不久刚刚从驻欧美军司令变成驻非美军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只好把司令部搬到了巴格达,并且把自己的头衔又一次从驻非美军司令改为了中东美军司令。

在把司令部搬到巴格达之后,艾森豪威尔上将面临的头等要务,就是把散落在地中海各地的盟军收拢起来,但这项任务实在很难办。因为,就在艾森豪威尔上将搬迁司令部的同时,冲出土耳其海峡的苏联黑海舰队,就在塞浦路斯岛附近海域与组织撤退的美国地中海舰队相遇——塞浦路斯海战随即爆发,势单力薄的美国舰队几乎全军覆灭,就连负责撤军的商船队也没能逃脱大难,不是中炮沉没,就是成了苏联人的战利品。

至此,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名下虽然还有五十多万军队,但在丧失了地中海的制海权之后,绝大多数部队都变得七零八落,散落在从马耳他岛到昔兰尼加的各个孤立据点里,打不下去也撤不出来,最后只能捏着鼻子任凭他们自生自灭——幸好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巴西人、墨西哥人、秘鲁人和加拿大人,即使是美国本土的部队,也以黑人和亚裔士兵为主,哪怕全部损失了也不是特别心疼,说不定还能为国内除去一些隐患。

但无论如何,盟军丢失整个北非已成定局,而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中东能够继续坚持多久,现在看来似乎也是一个未知数——这让爱因斯坦这个犹太复国主义支持者,不由得担忧起了巴勒斯坦那些犹太人定居者的命运……虽然始终生活在欧美,但爱因斯坦在内心深处一直以一个犹太人,一个以色列人自居……

幸好,即将兵临巴勒斯坦的入侵者不是希特勒,而是斯大林,或许那里的犹太人还有几分盼头吧!

……

对于生活在美国本土的平民百姓来说,上述这些燃烧在几千公里之外的遥远战火,虽然显得十分的劲爆和精彩,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球,但真正说穿了,也不过是代表着饭后茶余的几句闲话而已。但是,再接下来,联邦政府最新出台的国内食品和日用品全面配给制度,却让每一个美国人都感到忧心忡忡。

——在之前的二战时代,美国的农业生产并未出现衰退,反倒是因为旺盛的战争需求,扫除了大萧条的残余影响,导致各种农作物的产量都屡创新高。因此战时的美国人从来没有饿过肚子,面包和玉米饼都是不缺的,只是更加高档的黄油、巧克力和牛排之类有时候会缺货,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吃的好罢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三战来临的时候,由于急剧增加的物资消耗和农业劳动力的日渐匮乏,为了能够挤出更多物资来供给前线,就连美国这个曾经得天独厚的农业大国,也不得不开始实施食品配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