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崇祯皇帝的绝望(中)(第3/4页)

眼下的京畿四周,或者整个北直隶,朝廷就只剩下了两支机动兵力,但他们也各有重任:一支是由辽东巡抚丘嘉禾统领,驻守在山海关的九千川军,负责监视有不稳倾向的关宁军,以及作为鞑虏来袭之时的最后防线;另一支是右参政卢象升在北直隶南部编练的天雄军,驻守于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眼下正在跟翻越太行山而来的陕西流寇反复激战,并且还要弹压境内的闻香教徒起事,同样分不开身。

但是以山东那边正在急速崩坏的局势,还有京中对打通漕运的急切盼望,不派援军过去显然是不成的。于是,崇祯皇帝只得硬着头皮,下令驻守在山海关的九千川军撤离前线,由白杆兵首领秦翼明(女将秦良玉的弟弟)率领,从陆路走到通州,坐漕船南下增援济南。至于辽东前线的安危,就只能指望关宁军和辽西将门的忠诚了……顺便又命令秦翼明召集滞留在京师郊外的外省勤王军,把这帮麻烦鬼也都一股脑儿打包塞过去,拼拼凑凑大概有两万人。关于该如何驾驭这帮来自五湖四海的乌合之众……就让朱大典头疼吧!

同时,又下诏督促已经抵达太原的三边总督洪承畴,尽快率秦军翻越太行山,继续东进京畿,然后与卢象升的天雄军配合作战,以最快速度清剿北直隶的流寇和民乱,还京师一个朗朗乾坤。

此外,为了缓解朱大典在济南被两面夹击的压力,崇祯皇帝犹豫了半天,终究还是放下了面子,派遣老臣徐光启前往济南,设法谈判招抚登州镇,至不济也要拖住叛军的攻势,让朱大典能够腾出手来对付闻香教妖人。或者劝说陈新这个叛贼停止对天津港口的封锁,允许南方的贩粮船队走海路运粮进京。

第三,关于从南线抵御闻香教妖人,进剿窜入中原的陕西流寇,还有黄石率领福宁军扯旗作乱之后的福建战事,由于距离遥远、消息不畅的缘故,北京这边其实已经没法遥控指挥了——此时登州叛军封锁了海路,闻香教妖人堵塞了运河,至于陆路么……朝廷本来就在前两年裁撤了天下驿站,国家的公文传送体系早已瘫痪。如今又有大股陕西流寇翻越太行山,侵袭北直隶与河南省各府县,结果害得从南方进京的信差,即使走陆路北上也很不安全。故而眼下京师这边收到的各方消息也是时断时续,常有错漏出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在北京的崇祯皇帝饶是有着再怎么强烈的掌控欲,也只能放权给下面,把希望寄托在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和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的身上,盼着他们能够办事得力,尽快传来好消息了。

最后,还要设法平抑京师的粮价、稳定人心……想到这里,崇祯皇帝顿时又感到一阵无力:京师眼下短缺的可不是一万石、两万石粮,而是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因为朝廷要负责解决宣化、蓟北、辽东的十余万边军、京中十余万官吏、宫中上万太监宫娥和至少三四万匹军马的口俸给食问题,仅仅是供养这么多的非农业人口,一年的口粮加上抵达京师之后的陆路运途耗损,就需要三百多万石粮米。

原本京师四周的燕冀平原,也是北方非常重要的产粮区,这也是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依仗。虽然随着岁月流转,土地兼并得厉害,京畿地区好一点的田庄都掌握在皇亲国戚和豪门权贵的手里,朝廷收不上什么赋税,但至少会有不少余粮被贩运到京师,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京中百姓的口粮问题。

然而最近的这两年,陕北、河南固然是千里赤地,北直隶这边同样也是旱涝灾害不断,建奴流寇更是接二连三地来串门,京畿乡村不要说将余粮供给京师,甚至还有几百万嗷嗷待哺的难民等着朝廷赈济呢!

如此一加一减,更是使得京畿的粮荒危机雪上加霜、火上添油。偏偏眼下海运漕运一齐断绝,即使江南有粮也无路北运——虽然从理论上说,还可以从湖广产粮区横跨整个河南省,再经过大名府,走陆路往京师输送粮食,但就是在漕粮运输最低潮的年份,京师也要从南方调入约三百万石粮食。以载量十石的马车计,三百万粮食需要三十万大车、六十万匹骡马、三十万名车夫来运输,这么庞大的马车排成一长列,行走在驿道上,前后将形成大约五六千里的长队……而这还没考虑骡马和车夫一路上自身消耗的口粮!

不要说是崇祯年间的残破乱世,就是国力鼎盛的永乐年间,大明帝国也撑不起这般夸张的荒诞开销!

所以,在海路和运河都没有被打通的情况下,变不出粮食的崇祯皇帝,眼下根本没有办法来平抑粮价,甚至连一套粮食配给制度都无法建立起来……如今,京中官员的俸粮已经只能全部折银发放(当然是按照平时的粮价),还得打个折扣。宣化、大同、蓟北、辽东诸军的口粮,更是早已停发、减发数月。京师的豪门权贵在这种时候还要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偏偏根本没办法下手惩治,弄得崇祯皇帝郁闷不已。